动荡的局势给“伊斯兰国”的发展提供了“温床”。10月21日,一名“利比亚黎明”武装人员正在射击,今年5月以来,支持宗教势力的民兵武装“利比亚黎明”与支持世俗势力的民兵武装在利比亚多地激战。新华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陈向阳 张远 马岩 发自的黎波里、突尼斯、开罗
10月26日,突尼斯举行了前领导人本·阿里下台以来第二次议会选举,这次选举民众参与热情高,选举过程较为顺利,民众迫切希望通过选举改变突尼斯眼下的困局。
在不少西方媒体眼中,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唯一有希望平稳完成政治转型的国家。然而,“阿拉伯之春”发生近4年后,突尼斯人依然面临着物价飞涨、经济不振、安全形势恶化等危机。同时,曾经向往所谓“民主革命”的突尼斯却转而成为“伊斯兰国”的兵源国。而这种现象在昔日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利比亚等国也同样出现。
突尼斯:“头号兵源国”
按照突尼斯的政治过渡路线图,这次选举的国民代表大会将取代现有的过渡性质的制宪议会。国民代表大会正式结果将在11月24日公布,结果公布前一天,将举行总统选举。两次选举结束后,突尼斯将完成政治过渡。
相比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家的持续动荡,作为“阿拉伯之春”的起始地,突尼斯政治过渡相对平和,没有出现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场面。不过,自2012年年底以来,政治暴力开始出现苗头,多名反对党政客遭暗杀,安全局势不稳,致使全国爆发多次大规模游行,议会一度停摆。另外突尼斯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高达15%,是不少民众不满的原因。在选举投票现场,“安全”和“经济”成为大多数选民最为关心的关键词。
现阶段,突尼斯正面临极端组织和恐怖势力的严重威胁。在临近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边境,活跃着多个极端组织。在新议会选举期间,突尼斯内政部共部署大约8万名军警,保障安全。在选举前一天,警方在一次清缴行动中还打死6名恐怖分子。为防止来自利比亚的恐怖威胁,突尼斯政府还暂时关闭了边境。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突尼斯是向“伊斯兰国”输出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一说法有待确认,但在突尼斯市并不发达的郊区,确有不少年轻人向加入“伊斯兰国”的人表示羡慕。一名31岁的学生苏菲安·阿巴斯告诉记者,他有许多朋友想加入“伊斯兰国”:“你没看出这有多么荣耀么?”一些在咖啡馆的民众说,在本·阿里下台后,不少人把加入这些组织视作再次推翻“独裁者”的机会。
利比亚:理想逃匿地
而“伊斯兰国”的兵源国中,利比亚也是其中之一。在“伊斯兰国”宣称要征服的版图当中,位于北非的利比亚位居其中。“伊斯兰国”一方面在从利比亚“招兵买马”,另一方面则向利比亚不断扩充势力。若“伊斯兰国”在西方的围剿下丧失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立足之地,利比亚将成为其理想的逃匿之地。
当16岁的利比亚少年穆阿德决意去加入“伊斯兰国”时,他向父亲谎称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等到第二天晚上,他辗转到了土耳其后才给父亲去电话,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加入“伊斯兰国”,并匆匆挂断了电话。
父亲惊慌失措,再往回拨,电话已经关机。这位父亲想了很久,怀疑是穆阿德的一个朋友拉他“入伙”,那人对宗教非常狂热。父亲打电话给穆阿德的这位朋友。他竟欣然承认,是他把穆阿德介绍给当地一个叫哈姆扎的人。哈姆扎经常去叙利亚和伊拉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募利比亚的年轻人。
据利比亚《中间报》报道,“伊斯兰国”今年7月份已经在利比亚设立基地,作为其在北非分支的总部,主要负责招募人员。还有媒体称,“伊斯兰国”在利比亚设立训练营,将人员训练好之后再派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究竟有多少人去叙利亚和伊拉克加入“伊斯兰国”,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利比亚先驱报》报道,保守估计的话会有几百人,还有的估计为一两千人。在这些去参加“伊斯兰国”的利比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像穆阿德这样的年轻人。许多人都是不辞而别,让家人焦虑万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