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至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正式访问印度。
可没想到,这时候,德里街头爆发了一场数十年来最为严重的流血冲突。
数十年来最严重
流血冲突最早是从2月23日,也即特朗普到访前一天开始的,当天在德里东北部KarawalNagar、Seelampur等社区发生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间激烈的暴力冲突,防暴警察随即介入,却被穆斯林方面指责为“偏袒印度教徒”,致使冲突愈演愈烈。
部分目击者称,25日手持铁棍的印度教徒高唱宗教歌曲,打砸了穆斯林社区,随即遭到穆斯林暴力还击。
当天一名印度教男子登上Ashok Nagar一座清真寺尖塔砸毁扬声器,插上印度国旗和印度教旗帜,并将这一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平台,令矛盾更趋激化。
当晚,这座清真寺被焚毁,冲突和暴力也越发不可收拾,迫使新德里市首席部长凯里瓦尔呼吁在德里东北部实行宵禁和军队介入。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骚乱导致至少21人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包括印度情报局情报员夏尔马,他被暴民袭击殴打致死,尸体26日在下水道被发现。
3天骚乱的最高潮是24和25日,这两天到访的特朗普分别在首都新德里和莫迪总理家乡艾哈迈达巴德。
正如英国《卫报》观察员拉奥所讥讽的,“当几英里外正发生流血暴力冲突时,特朗普却无动于衷地演讲”。
为了确保特朗普这位“超级外宾”的印度之行身心愉快,莫迪煞费苦心地搞了不少“形象工程”,包括给臭气熏天的德里市河换水、修筑围墙以免特朗普看到艾哈迈达巴德机场附近的贫民窟。
因此,特朗普在印度访问的两天里是不是真的看不到、听不见,还的确不太好说。
“样板工程”是引信,族群矛盾是祸根
有些人指出,正是印度联邦政府为欢迎特朗普大搞“样板工程”,才引发了此次空前的暴力冲突。
为了给特朗普到访“清场”,在他抵达前,执政党——印度人民党政要试图用煽动性语言威胁示威者,甚至扬言“不惜开枪”,发出“在特朗普到访前必须结束”的最后通牒,最终激化了矛盾。
此前,首都新德里的抗议静坐已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前述“最后通牒”正是因为当局不耐烦抗议久拖不决才发出的。如果没有“最后通牒”激变,暴力骚乱固然可能未必爆发,但隐患却丝毫不会消除——因为其祸根是族群矛盾,而导火索则是莫迪的一系列政策。
莫迪上台依靠的是印度教民粹主义的狂热支持,而印度人民党本就是个印度教民粹主义色彩浓厚的政党。
近年来由于经济、基础建设等方面缺乏亮点,一度高涨的莫迪暨印度人民党支持率有所回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莫迪,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取悦印度教徒的措施。
2019年初,莫迪在出席多个地方印度教传统节日的活动时暗示,希望加强“印度教价值观”的地位,这让许多人担心,他有意推动以印度教为国教。
去年下半年,莫迪在阿萨姆邦试点《国民登记法》,导致该帮190万人被识别为“非法移民”,其中大多数是穆斯林;
去年12月,莫迪政府强推《公民身份修正法》(CAA),授予除穆斯林外所有南亚主要宗教信徒背景的难民以印度公民身份,引发了大范围、全国性的抗议示威浪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