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庞洪波
近日,琵琶山小区英华路上的一个小污水坑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最先,一位市民打来热线电话,反应了在其每天通行的路上,一个因下水道栓塞形成的污水坑给往来的行人带来了很多不便。接到电话后,记者赶往现场并于6月1日在本报热线版刊登了污水坑阻路通行的图片。次日,在未收到任何反馈的情况下,记者再次进行了追踪报道。文章见报后,受到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器重和大力支撑,并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处理。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该路段时,这个曾经引人侧目标污水坑已经彻底失去了踪影。
英华路是一条贯穿琵琶山小区南北的通道,虽然并不处于城市交通的中心肠位,但由于贯通的小区内居民较为密集,且北接红星路毗邻第二国民医院,南接太白路,邻近烈士陵园,往来的行人非常多,车流、人流的汇集使得底本就不宽阔的路面显得非常拥挤,尤其是路面失修坑洼较多,加上附近小吃铺密集,一些坑洼内注满了污水,使得车辆通行都得警惕翼翼。为了绕开污水坑,一些车辆时常会开到人行道上与行人挤在一起,产生拥堵也就成了很平常的事情。好在,记者从管辖该小区的观音阁街道办事处获悉,英华路已经被列入整修的路段,并向上级部门提交了议案,必定会为小区居民的方便通行努力尽责。
在路边的污水坑得到治理后,早先打电话的市民刘女士非常欣慰,并盼望能通过媒体向关注此事的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以及落实具体工作的观音阁街道工作人员表现感谢。
采访后记:
这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
如果算上去年的新塘子街旧家具市场整治,这应当是记者的第二次“小题大做”。值得庆幸的是,这两件底本就不算大的小事却都得到了相干领导的大力支撑,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予以解决。对此,记者以及拨打热线的市民均表现深深的感谢。
但回头看来,这样的“小事”是否就真的是小事呢?在日常采访中,记者深感有些窗口部门对市民反应的问题不够器重之弊,或者对于市民的诉求,只要不是自己科室的事,只要不是自己规定内的义务,就可以大慷慨方地一弃了之,“这不是我们的事,你打另外一个负责的电话吧”每当拨打一些部门的公开电话时,往往得到这样的回复。诚然,对于不是分内的工作,拒绝本是无可厚非,但对于寻求帮助的市民而言,却不能不说是被泼了一盆凉乍乍的冷水。这样的事情产生的多了,也就成了一种积在心里的抱怨。作为保护市民利益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时刻将“为百姓服务”的理念牢记在心头,对于市民的诉求不鄙弃、不推诿,及时高效地予以帮助,解决问题,才干得到市民最大的拥戴和支撑。
治理后的污水坑已经失去了踪影路边污水坑曾给许多行人带来了不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