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内外应对
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着力应对国内复杂因素的同时也需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政治层面上被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出席瞭望周刊社旗下环球杂志主办的“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食品安全合作”环球国际论坛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康彼得说。
时值《中华国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施行一周年之际,会议受到了国内外官员、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高度关注。根据该法规定,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于今年2月9日召开第一次全领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挂帅食品安全委员会,并在会上表现,要从基本上改良食品安全状态,使国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国家高规格器重的背后,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时困扰着中国人家庭的餐桌。而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既增进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德量的进步,又在农产品食品贸易中竖起了壁垒。根据商务部的调研,我国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都受国外技巧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造成丧失约90亿美元。
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中国的食品进出口贸易增加超过10倍。在中国向世界第四大农产品食品出口国迈进的同时,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并突破国外技巧壁垒,正成为全部行业和政府面临的长期挑衅。
制约食品安全的多重难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现,食品安全涉及到法制建设、监管体制、监管手段、科技支撑和科技人才等诸多方面。“尽管这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器重,举国高低都在努力,食品安全得到了很大的改良。但是距离宽大花费者的请求还是有距离的。”
在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和谐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看来,中国的食品安全受制于诸多因素。
和发达国家相比,疏散的农业生产以及在食品加工和出口环节中存在的大批小企业,使得中国食品安全统一监管面临挑衅。苏志说:“中国事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特有的疏散种植和养殖模式,是影响我们食品安全统一监管制约的因素。现在农业部门正在推动把疏散的种植和养殖规范化、集中化、范围化。”
“我们有四十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90%是中小企业。很多还是个体作坊式的生产方法”。苏志认为,这也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宏大的挑衅。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益驱动使得市场上存在着违法甚至是食品安全犯法的行动。比如说在食品中违法添加一些非食用物质。苏志认为,这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中国政府现阶段面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下大力量、出重拳,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花费以及流通全过程,规范涉及食品的相干行动。
对于食品安全,生产者饱受责备,监管者却也备受争议。在《食品安全法》实行之前,食品安全监管由农业、卫生、食药、质检、工商、商务、海关等多个部门分辨根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进行各自独立的分段监管。今春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团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厚就直言:“食品监管体制仍未理顺。”
对此,罗云波表现认同:“现在的食品安全,大家批评最多的就是监管体制。这个体制里面最严重的就是‘多龙治水’,‘鸡多不下蛋’。”
针对这一问题,苏志分析指出,分段监管是中国现有的体制作成的。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相干部门都不可能把食品安全所有问题都承担起来。所以,从高层政府层面成立一个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在目前是必须的。
按照新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由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其被称为“4+1”体制。
农业部对种植养殖食品农产品生产的环节进行监管,包含农业的投入物、饲料等等;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各级质检系统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监管,质检总局下的食品进出口局进行进出口食品口岸的管理;国家工商总局作为专门规范市场的行政执法部门,对食品的市场流通环节进行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与销售环节的管理。这就是“4”。“1”就是卫生部有义务把四段分段管理,通过一些机制和制度整合起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