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苏建就离开武功,充军服役,参加了多次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亲眼目睹了侵略者掳掠西汉民众生命财产的暴行,增加了他对敌人的仇限。汉景帝8年(前149年),苏建因精骑善射,武艺高强,被提拔为宫中卫士。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继承了“文景之治”,积极筹划御敌强国之策,向全国颁布求贤诏,号召宰相以下的官吏推荐人才,充实国家。苏建在大行(官名,掌管对外联络)王恢的举荐下,被汉武帝破格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长水校尉。在斯川屯兵千余人,负责对宣曲少数民族部队的防务训练。他按照马背民族的作战特点,严格训练部队。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贵族率3万骑兵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杀都尉,烧民房,抢畜产;卫青奉命率4万精锐之师北上抗击。苏建带领千骑劲旅打先锋,当部队行止鸿门(今神木县一带)时,和五千敌兵相遇。苏建冲锋在前,将士们在苏建的激励下,杀得敌军所剩无几。生擒了匈奴的楼烦王,取得了抗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沙日召设置朔方郡。移民10万,边务农,边守卫。命苏建监修朔方城工程。他谨奉圣命,在建设过程中,能结合种族差异和地方实际,有机的将大汉王朝的法规法令贯彻落实。组织将士分段施工,用蒸土拌畜血之法筑城打夯,按期完工;抽调人员多方招兵买马,安排专人训练,为再战匈奴储备力量。真正把朔方城建成了为部队打仗提供物品和兵员的军事基地。发动民众修缮秦代长城,派兵驻守,以防外患;汉武帝据此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封苏建为平陵侯。并在其故里武功给他赐地百倾,建豪华宅院一座。
元朔六年(前123年),苏建奉命统领五百余骑,扑黑山侦察敌军情况,由于军中奸细告密,几乎全军覆没。苏建在身负箭伤,重兵围困的危急关头,带领十几名将士突出重围,回到了陇西(今甘肃境内)军营。卫青在严厉军法与至交深情的两难之余,命人将苏建押解回京。按照汉朝律条,导致士兵伤亡惨重的将帅,本应处死。而汉武帝却念苏建功大于过,不言死罪,不诛族亲,只是将他革除爵位,罚款代罪,贬为庶民。那时,苏建的三个儿子因为父亲的关系都已经在朝延做官了。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全家人悲伤过后,自然从内心深处感激汉武帝的不杀之恩。
苏建在被贬为庶民的两年中,亲自撰写了《改革军制》、《经营边疆》和《文邦武论之削藩》等贯穿着儒家思想的文章,通过“公车上书”等形式,向皇帝谏诤言,献方略。后来这些建议成为汉武帝加强皇权,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之一。
元狩二年(前121年),苏建恢复侯位,被任命为代郡(今河北蔚县)太守。上任伊始,苏建就大力推行“兵农合一”的民兵制,他鼓励民众到塞外戌边屯田。采取筑房屋、置器物、免赋费等办法,吸引了万余民众自愿到塞外安家耕田,守卫边疆。同时,他对这些塞外居民实行军事管理,设专门机构负责训练其应敌本领和骑射技术。汉武帝将这种人称为“屯田民兵”。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边境地区兵力不足的问题。
元狩四年(前119年),身为太守的苏建在漠北战斗中,亲自带领地方官员,积极协助霍去病大军作战。从代郡为部队准备了1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赶制了万余辆辎车,为部队转运粮草提供方便。由于军民团结一心,漠北之战彻底扑灭了匈奴贵族的嚣张气焰,解除了西汉自建国以来近百年的边疆大患。
战争结束后,苏建将精力转移到恢复农业生产,巩固边防和地方建设上来,重新修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有利于增加人口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军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五年的大力整治,代郡地域出现了“边城晏闲,牛马布野”的和谐景象。元鼎二年(前115年),苏建因积劳成疾,病故于任所。灵柩运回故里武功时,承相严青翟率朝官均临灵致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