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分数和考试的问题,把存在的这些问题一股脑儿归罪于教育的考试或者分数,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
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好,是教育内容无法确定的结果。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教育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是明确的,学生能力目标就用“创新”二字含糊而过,并没有操作的具体措施。可真正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是什么,谁闹清楚了?概念喊得响亮,具体的内容不明确。就是明确了,要促进众多学生素质的形成,需不需要考试?“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就没有考试,选拔的众多大学生如何?世界哪一个发达国家取消了考试,灭绝了分数?不能把学生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拿来全盘否定今天的教育。现在的大学,不是以分数来把大学生分作重点、一般本科和专科?难道通过这些分数选拔出来的一批一批大学生都成了社会前进的拖累?他们就不能承担起将来建设中国的重任?外国大学到中国招生,有几所完全脱离了分数?
把中国科学界没有世界级领军人物的鞭子砸向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这是不公平的。真正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不是现在的教育,也不是学生,是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民以食为天,这“食”要靠这些民去取。众多的大学生,包括清华北大的,连就业在何方,“食”在何方,都忧心忡忡,谁还能抱着饥饿的肚子花几年的时间去搞发明创造?在中国由穷到富的物质追求过程中,有几个年轻的教授们能安心科研而不向“钱”看的?很多留学生,不安心留学,忙于挣钱;或者出去就不回来,很大程度上与“钱”有关。所以,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中国青年科学研究者中没有出现世界级的领军人物,文学界没有泰斗级的人物,是正常的。要安心科研,首先要有安心的“食”,这并不是抛弃分数的评价机制和考试这一选拔机制就能达到的。
中国的这个过渡阶段是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埋怨。当然,更不能曲解了中国的教育。现在把这些棍子都打向教育界,打向考试,打向教师给学生的具体分数,是没有找到真正要害的关键,也是闹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把分数闹到了紧张恐惧的地步,更没有必要,除了有害,是得不到一点好处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