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作为班主任,我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我们的一些集中教导能产生出我们所期盼的、假想的后果吗?比如,我们期望班级里的同学“团结友爱”、“宽容大度”、“相互懂得,相互帮助”,我们想教导学生“珍重生命”、“让每一个出色瞬间,打扮我们有限的生命过程”,如果没有身边的鲜活实例,单靠我们对学生滔滔不绝的演讲,尤其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当今独生子女群体来说,后果往往都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绝没有人整日去期盼突发事件的来临,但它一旦撞到了我们的腰间,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法去正视它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山东省莱西市教科所李绪坤主任说,随机事件的产生,能够为我们发明难得的教导良机。他举了两个典范案例:
??其一:无情的咒骂
??某高中学生宿舍,一女生丧失一块玉佛,舍友们为打消嫌疑,批准逐个检查个人物品。玉佛未能找到,却从王燕儿(化名)的包里翻出了一张纸条,正是这张在班级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纸条上列有班级23个人的名字,并咒骂他们“该逝世”,而且还写道,他们的家人逝世后都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张纸条当时就令在场的所有同学大为震惊和恼怒。接着,纸条很快又在教室里传开。大家都无心再找玉佛,矛头一下子指向了王燕儿,质问、恫吓、怒骂一齐袭来。无助之下,王燕儿打电话向母亲哭诉,班级干部也把情况报告给了班主任。
??王燕儿是因她原在班级丧失物品遭猜忌、无法持续呆下去,而刚不久转入这个班级的。谁知,刚来该班一个月,又产生了丧失玉佛和“无情咒骂”的事情。班主任听说此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担心会产生更严重的不良成果,迅速把王燕儿和同宿舍的班干部找来。虽然王燕儿已哭得两眼通红,但其他同学情感仍然非常激动。
??班主任首先询问了王燕儿写此纸条的原委。她说:这是一个多月以前写的。那时,她刚刚转来,同宿舍的人都不爱跟她说话,另一宿舍的一个同学要跟她换宿舍,她又没批准。这样一来,她就总感到同宿舍的同学经常有意说话讽刺和排挤她,她感到很是憋屈,为发泄怨恨就写下了这“无情的咒骂”藏了起来,后又两次流着泪哀求班主任把她调出这个宿舍。当时班主任找了两个宿舍的同学商量,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她调换。后来在班主任的劝告下王燕儿还是留在了原宿舍,并且在老师的和谐下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得还比较融洽,渐渐地王燕儿把写“咒骂”纸条的事便遗忘了。
??在场的同学都懂得王燕儿曾被排挤以及请求调换宿舍的这一段经过。为不耽误上课,班主任就先安抚王燕儿说:“老师很懂得你当时的心理,让你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是老师做的不够,信任老师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的。”班主任让她先回教室去,等明天晚上班主任值班时再处理这件事。
??王燕儿离创办公室后,班主任又对几个班干部说:“我很懂得你们的心情,不过你们自己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你们全宿舍挤兑人家,想赶她走,她能不恨你们吗?全班同学又没有一个肯帮她,她能不恨这个班级?本来已经过去的事情了,是你们又揭了她的伤疤,并且小题大做,扩大了事态,错不在她,而在于你们。难道你们就不曾恨过谁、骂过谁?只不过没被别人发明罢了。”班主任请求班干部必须先说服好其他同学,学着换位思考,不要把事情闹大。
??不当处理:放弃追根求源,让第一义务人承担起全部义务。很明显,事情源于王燕儿,我们有些班主任就可能这样处理:严格地提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严正地指出“你这是心胸狭窄的表现!”、不容分辩地告诉她“必须为此向全班同学道歉,作出深入检查”甚至于事后撵她回家(检查)。
??表面的成果将是,1)全班同学从此疏远她、孤立她。2)她被迫为此转学、辍学,从此一生仇恨她曾经呆过的班级、学校、老师和同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