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策略是命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大政方针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葡萄牙、西班牙等开创的大航海时代,正是由于其执政者基于国情的考虑而实施的强国之策。以葡萄牙为例,其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十五世纪时人口不足100万,其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资源的匮乏,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他们将目光瞄向海洋之外的世界。其海上之路的开辟,扩大了其领土范围,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日本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海岛之国,没有发展优势,它的崛起得益于决策的英明,那就是抓教育,培养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善的民族精神和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借他人之力发展自己。前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得到迅猛发展,就在于当时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陷于经济泥潭之时,正确决策,广揽西方的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后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势力。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善于投机取巧的国家,她的强盛很大程度上是发战争财,善于在战争中捕捉商机,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不可不为决策的英明!
第四,创新是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灵魂。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出路,只能被历史所抛弃。需要创新的东西很多,创新面很宽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机制的创新。十七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焦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他们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因为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第五,科技是源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大国的崛起靠的就是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开创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铸就了其大国的辉煌。英国作为开启人类工业革命大门的国家,它的力量源泉在于对科技重视;牛顿四大定律所构建的科学体系不仅预测了运动的物体未来状态,更让从中世纪走来的人们摆脱了迷茫和恐惧;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基石。可以说,是科技引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就是科技。日本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制造领先世界、享誉全球,靠的依然是科技。世界列强军事上的强大,高科技武器、尖端武器的开发应用,太空的争夺,无一不是科技的功劳。二战时,美国运用当时最尖端武器——原子弹,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因此讲,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
纵观大国崛起之路,其兴可感,其衰可叹。由盛而衰者有之,兴衰几经交替者有之。其前车之鉴主要在于:
第一,不注重发展最终的结果是衰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葡萄牙、西班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最早称霸世界的国家,获取巨大的财富只带来了奢靡,固步自封起来,赶走了手工业者,国家的经济发展失去了支撑,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后劲,造成两个最早的富人没有用财富改变自己,最终落得个衰落的结局。
第二,对外扩张,靠武力征服世界,只能称霸一时,不能称雄一世,最终的结局是以胜利而开始,以失败而结束。法国在拿破仑时期达到鼎盛,可谓国富民强。但拿破仑却不明智地选择了对外侵略,铁蹄践踏大半个欧洲。滑铁卢之役功亏一篑,落得个囚禁的下场,可谓成者为王,败者寇。国家也随之衰落。德国的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妄图独霸欧洲,纯化日尔曼血统,建立大日尔曼帝国,最终也只落得个身败名裂,国家一分为二的结局。还有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妄图称霸太平洋,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最终以国力的耗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而告终。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妄想独霸世界的企图,是不得人心的,是行不通的,因为世界是人类所共有的,只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