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想起了五六年前在南京上研究生时的一次经历。在鄙人导师主办的一次培训班上,不知怎么和来自广东的一男一女两位受训老师争辩起了历史问题。当笔者引经据典地评论国共战斗时,没想却引来了两位小学老师的嘲笑,他们说,你看的书都经人家过滤过了。这事过了许久我还耿耿于怀,意气难平:我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历来爱好看“革命战斗史”,没想却被两位小学科学老师嘲笑!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人家说的虽然难听,态度也不友爱,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有感于此,笔者才在不久前,在一位朋友的文章中也作了类似的评论,现在,笔者也想把这些话转告其他一些朋友:看书是必要的,仔细搜求论证也是应当的,但猜忌、批评和独立思考的精力更重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比较才有辨别,盼望某些先生能走出党化教导的一孔之见,扩大信息源,兼听各方叙述。更好笑有朋友竟然这样说:“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个别人写几个字就可以转变的,我的选择是不点击,不看,不评论”(令笔者不由想起了领导曾告诫的:对某些所谓“谎言”,不信任不传播之类),这不是心甘甘心肠坐在党文化、党教导的枯井中吗?怪不得还沾沾自喜,振振有词:天本来只有脸盆这么大嘛!稍有风吹草动,就作蜀犬吠日状。一个看起来好好的大脑却落到如此地步,岂不悲哉!
2010年6月30日草就
附:
驳《西路悲歌》作者的借刀杀人观点
作者:司马剑雪
落桂闲人杂文系列《毛泽东生平要事述议》。看过几篇之后,笔者感到作者的逻辑思维相当混乱。混乱到什么程度?一会儿说毛泽东借刀杀人;一会儿又说毛泽东雄才伟略。一个人不可能比变色龙还变得快吧?那么,只有一种见解,作者大批抄习别人的文章,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故而通过收集的文章罗列出清单。
其实,解开这个谜团容易。
昨晚,作者的《西路悲歌》。点击者寥寥。我点击浏览了,许多故事情节曾在新浪网和中华军事网上读过。当然,我首先对作者提出的毛泽东“借刀杀人”的观点表现猜忌。
我翻阅了一下《中国共产党重大史实考证》,我认为《西路悲歌》作者的观点绝大部分是站不住脚。
我点击搜索了作者所谈到的关于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阐明》,网页上立即呈现了不少关于西路军的相干内容。即作者所写到的内容,作者仅仅是组合了一下文字而已(至少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多个名字)。李先念在《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阐明》中重点谈到西征是根据中央的唆使,而不是接收张国焘的逃跑主义路线,并没有谈及其他方面。
作者大批引用野史来谈西路军西征这段史实,在观点上是站不住脚的。文章用三个例子谈到毛泽东借刀杀人。这三个例子分辨是:西路军失败、东征打消刘志丹这个“地头蛇”、皖南事件借手消灭项英。
首先,要从遵义会议谈起,遵义会议宗旨是:“军事路线决定政治路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军事路线放在第一位,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全权指挥,张闻天任总书记。
其次,为什么要西征?作者重点谈到的内容就是为了削弱和消灭张国焘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在红军实力还相当单薄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会这么干?遵义会议是关系红军生逝世存亡,那么西征就意味着“整人”?这些决定都是毛泽东一人决定的?事实上,遵义会议之后,军事民主渐成风气,并非一个人的所能决定的。
红军进入清海、甘肃等地也并不是从西征开端的。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就进入过青海等地,时间为30天,人数大约15000人,总指挥萧克,重要任务是筹粮。由此可见,西路军的重要任务仍然是筹粮,打开国际通道,直接得到苏联的支援。为什么是西征而不是东征呢?东面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实力远远比马步芳的部队要强盛得多。当时,红军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喊的口号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从西安事变的史料中不难看到,红军与东面这两支国民党部队基础上保持“和平相处”的态势,这不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军事的需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