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马家辉
这类节目还可以更开放
梁文道(凤凰卫视评论员):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婚姻与爱情必定相干,而爱情不可能看条件是否符合来衡量,而更多是各种难以言状的因素产生作用。这类相亲节目中的征婚其实是剔除了爱情中的审美元素,是纯粹的一种交易。这也阐明,这个时代人们关于婚姻的观念产生了重要转变,这类相亲节目也只是起到了交易中介的作用而已。
马家辉(凤凰卫视评论员):
我感到这类节目很好玩。有人说,这样的节目很假,但我想只有呆瓜才会把这类节目当真。而且如果说这类节目都是假的,那也不见得。节目中有临时演员和模特,这可能是所谓的“假”,但这些年轻男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两性观不会是假的;而观众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愉悦也不可能是假的。这类节目用一个术语表现就是“虚拟真实”,我们一般都把虚拟看作是假的意思,但虚拟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本来的意思是“产生在一刹那的真实”。所以,那些认为这样的节目很假,其实只是浅见。 另外一种批评观点是,这些相亲节目宣传了一种非主流的婚姻观和价值观,可是我还嫌它太保守。我还看过《我们约会吧》这个节目,我曾经把女儿从书房拉出来看这个节目,让她看看人家是怎么挑对象的。但其实这类节目里的挑选对象标准,女的无非是英俊、帅、有钱有房等等,男的无非就是要贤惠、顾家、孝顺等等,这些价值观其实很主流。连麦当劳都用同志来拍广告,一对同志在麦当劳幸福地约会吃汉堡,我们的相亲节目当然也可以更加开放。

名嘴王小丫 相亲节目在审丑
王小丫(央视主持人):
现在的相亲节目是在“审丑”,不过我不同意,审丑不能成为制作方法上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把一些不是主流的价值观放大化,我感到是电视行业的悲哀。
赵忠祥(前央视主持人):
这是一个容易被克隆的时代,(相亲节目多)无可厚非。早在1981年,中学生智力比赛就已经被猖狂模仿,其实跟风很难界定,现在节目标问题不是情势,而是内容。我怕的就是鱼龙混杂。相亲节目我也看,有时我还做笔记,我是从研究的角度去看,我盼望在节目中看到高质量的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而不是出位的言论。节目标标准必定要把握好。(至于相亲节目标生命力,)内容好,可以一直做下去;为博眼球,那确定短暂。
涂经纬(央视主持人):
太火了,我也是听我妈妈提起才去看了一点点。节目好不好我无权评论,我只能说,有的嘉宾真的很勇敢,太敢讲了。当然我也能懂得,每个人想法不同,你也不能左右别人的言论。(是否接收现在的相亲节目?)至少我完整能接收。
学者顾晓鸣 一些出位言论其实是大白话
顾晓鸣(复旦大学教授):
曹可凡的说法也有必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有一些嘉宾说话“雷”,除了起哄的别的其实都是大白话,台湾陶晶莹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本身正直,虽然也有点小色情,但是把观众心里知道的说了出来,就是正面的、积极的。很多消息报道“××明星走光”,我感到这个才是下流。
很多批评这些嘉宾的人,都是一样的心理,看见别人表达了自己心坎所想,又要表现自己心坎的高尚。包含我本人在内,心坎深处都有一种渴望,盼望别人来表达自己的心里不敢表达的东西。
一些嘉宾的确说了一些出格的话,我们不能像万峰一样,骂几句就能解决问题了么?我们应当好好和青年们说,大家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把节目标审美情趣进步上去,而不是不顾一切地责备。但是也不消除有些人为了把自己捧红而说出一些出位的言论,可是反过来想一想,谁不炒作呢?于丹也需要炒作自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