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评论说:“那些小演员都只是在背台词,表情木纳,眼神空洞,要不是特定的称谓还真不知道谁是谁了。另外铜钱头太难看了,钗黛怎么看都像是青白二蛇妖,太雷人了”。这个评论还是比较中肯的,小演员们的演技确实存在问题,恐怕与“海选”本身不无关系。她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家闺秀”,表演时总是回头东张西望,好像是做小偷,言谈举止,毫无“十二钗”的风骨韵味,黛玉葬花那一场戏,看上去就像当年的国民公社女社员荷锄出工一样。其实,这20来个演员,在北影、上戏、军艺等院校的学生中就完整可以找到,搞社会“海选”纯属对艺术的不负责。让没有通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孩子们看这些娃娃演员的拙劣表演,对孩子懂得《红楼梦》、认识《红楼梦》、搞明白《红楼梦》的历史美学价值,不会有多少利益。
毋庸置疑的是,李少红导演是非常重视细节的,能够让娃娃演员们把大段大段、半懂不懂、半文不白的台词一字不漏地背出,当真不容易。特别是教会了她们超出自身年纪的淫荡表情,叉旗袍露大腿,忸怩作态装高雅,实在令人作呕、不忍目睹,最是难能可贵。只是似乎对《红楼梦》的功课做得少了些,正如她的名字叫“少红”,自己昏昏,欲使人昭昭也难。没进红楼门,就把红楼刻画成一片“风花雪月”,真不知道从导演到打杂的是怎么看待巨大名著之内涵的,新版《红楼梦》剧组真该长跪曹雪芹坟墓前懊悔。社会风气已经如此了,再让孩子们受到同年纪段演员们“淫荡”表演的污染,未尝不让人叹息。
红楼原著所反应的深入社会问题实在太多,不是一帮娃娃演员所能懂得和演绎的。诸如宝黛钗之间缠绵的“三角恋爱”、同性恋、贾府奢侈的生活风气、“爬灰”乱伦的刻画、“护官符”、巧取豪夺、争权夺利等等,如果不能深入懂得其中的现实意义,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娃娃演员很容易走火入魔。有评论说得好:“大观园就好像一个大舞台,林林种种的男男女女们在里面,为着各自的利益,打算着。在里面你既能看到现实职场中女魔头,也能发明杜拉拉的身影,更重要的是,你随时都可能发明自己的影子”。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大舞台的机会比20年前多得多,他们很容易在同龄人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更容易走火入魔。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新版《红楼梦》里少不了这句有意思的台词,而斯文未泯的观众里也依然会有咬牙切齿者或者哈哈一笑者。想让名著翻拍做出美学上跨时代的成绩,确实是非分的幻想,新《三国》没有做到,新《红楼梦》同样也做不到,所以,也不必太过苛求。至于“票房”创收如何如何高、影院如何如何爆满之类的宣传,笔者信任是真实的,因为这是《红楼梦》,宝黛钗之间的凄美情事,已经在无数人心中无数次的上演过,这不奇怪。笔者只是盼望观众群都是成年人,孩子嘛,最好别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