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形而上是诗情画意的基础特点(4)

时间:2010-07-15 17:00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李白是不是就是仙风道骨了呢?不是的。因为他的诗也只有少数是在无私之境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李白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虽然受到了道家的影响,但又不能真正做到虚静,它的骨子里是有着莽夫的性格的。就连那首表明自己隐居山林志向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还是处处渗透着不甘心。“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个“且”字就使那种与官场依依惜别的无奈跃然纸上。“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所写的仙境其实是自己在宫廷过的一种豪华的生活,长安三年只不过是一场美梦罢了,自己辅弼君主成绩大业的幻想也像烟霞一样消散了。梦醒了,只有冷冷的席子,只有冷冷的世态。所以,诗人的心情仍然是有我之境,诗歌的境界也只能是形而下之境了。倒是他的一些写景诗体现了无私之境的心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向诗境的过渡,天人还没有合二为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已经是天人合一了。此时的诗人心中无我无欲,只有融入天宇的感受了。
  主意“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被贬之后心中曾经有过片刻的安静。“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诗人沐浴着朦胧的月色,品味着月桂淡淡的清香,与大自然水乳融合了。此时的他忘记了被贬,忘记了官场的奋斗,忘记了人间的一切。只不过白居易并不能真正摆脱,他和王维是有差别的,还不能达到化境。王维的诗歌,和他的心情是完整一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短短的二十个字,刻划了一个脱离红尘的隐士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首诗的境界是相当高的。
  这一意境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不同。关于这种境界,借用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说的一句话,叫作“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普云巢论画的一段话,也恰好可以阐明这种境界的形成:
  “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可有传之法哉!”(12)
  又《词筌》曰:“稗史称纬干画马,人入其斋,见于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给工。如史邦卿咏燕,见于形神俱似完.”(13)
  可见真正的艺术家是在物我融合的陶醉中进行发明的,这样发明的意境怎么可能无我呢?王国维所举的“无我之境”的例子,一见于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当采菊之始心情原是很安静的,偶一举首,望见南山的日夕景象,悟出其中的真意。此时,南山归鸟仿佛就是陶渊明,陶渊明仿佛也进入了南山,和南山融成一片了。你说这是无我吗?其实是有我,只是我已与物融成一体了。王国维所举的另一个无我的例子,见于元好问的《叙事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志本闲暇。”诗人以寒波白鸟的安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憧憬之情,他盼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没有百分之百的无私之境。因为无私之境只能接近,而且时间短暂,就像人无完人一样。佛也罢,道也罢,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每天在心里寻求着“空”,念想着“空”,这本身就是不空的。所以,诗人都是站在“有我”的世界里寻求着“无我”的境界,脚下真实的世界只能是暂时忘记,而不能真正脱离。
  四、诗人的创作思维
  诗歌的意境是和诗人的心情分不开的,诗人创作时主观和客观是统一的。
  较早的诗论还没有注意到创作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尚书?虞书?舜典》说:“诗言志。”《荀子?儒效篇》说:“诗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都仅仅把诗看作主观情志的表现。《礼记?乐记》在讲到音乐时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14)虽然涉及客观物境,但也只讲到感物动心为止,至于人心与物境相互融合的关系也未曾加以论述。魏晋以后,随着诗歌的繁荣,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学创作中主客观的关系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陆机《文赋》已经从情思与物境互相融合的角度谈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要害;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16)他指出构思规律的奇妙在于“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观精力与客观物境的契合融合。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说,作诗要“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请求心与物相“感会”,景与意“相兼”、“相惬”,更强调了主客观融合的关系。他又说:“诗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思。”这里讲了诗思产生的三种过程。取思是以主观精力积极搜求客观物象,以达到心入于境;生思是并不积极搜求,不期然而然地达到心与境的照会。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而产生的诗思。其中,取思与生思,都是心与境的融合。

相关阅读
  • 鲁迅杂文的形象性特点
  • 文学的基础是生活
  • 诗歌写作基础伎俩略谈(二)——象征的应用
  • 诗歌写作基础伎俩略谈(一)——比喻的应用

  • 上一篇:那,就是幸福
    下一篇:我去哪里找,像你这么好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