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略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运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在英语中是Metaphysical,中文翻译是: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干感到到的究极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时代)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
中国古典诗歌有表达哲理意义的传统,并以潜在性的哲学维度存在于艺术状态之中,表现在诗歌创作心态的形而上寻求、诗歌观赏心态的形而上境界、语言本体的形而上意蕴。诗歌发明出哲学的境界是诗歌寻求的最高审美幻想。
形而上表现在诗歌上,就是一种无私之境,一种超呈现实的意境。我国古代哲学寻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融于自然。这种心情就是无私之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则有表达出一种以身材之,以心验之的直观性与超出性。
形而上的诗歌就是反应了这种大宇宙情怀的诗歌。因此,形而上的诗歌意境是一种冲淡温和的意境,它给人的感受是静谧、安详和道德的升华。也是诗人所发明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且情景融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境”则是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事物。这种客观事物与作者思想有机融合而形成了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在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才干脱俗,才有趣味。因此,形而上之境的诗歌摒弃生活,认为生活充满庸俗。诗人在创作时飘飘欲仙,大有仙风道骨之气;或受老庄影响,或受禅宗点化,他们融入了大宇宙,基本觉察不到他人的存在。唐诗中一叶潇洒不羁的江上小舟、雪天里的钓叟、访道归来的诗仙,都叫人淡化名利,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那种幽然的雅静,可让人身心松释。“清明雨”、“牧童”、“杏花村”的田园画意多么精美;“烟雨四五家”,恰如世外桃源;“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又写出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与陶醉。
写景诗体现了无私之境的心情。李白的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许还是处在向诗境的过渡的阶段,天人还没有合二为一。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已经是天人合一了。此时的诗人心中无我无欲,只有融入天宇的感受了。主意“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被贬之后心中曾经有过片刻的安静。“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诗人沐浴着朦胧的月色,品味着月桂淡淡的清香,与大自然水乳融合了。此时的他忘记了被贬,忘记了官场的奋斗,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王维的诗歌,和他的心情是完整一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这短短的二十个字,刻划了一个脱离红尘的隐士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首诗的境界是相当高的。贺铸的《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答复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略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形而上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当然也不仅仅体现古典诗歌当中,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请求。意境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刻画﹐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尤其是魏晋以后的画家们开端重视了实境的刻画﹐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