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在芙蓉花前作《芙蓉女儿诔》一文,正祭奠晴雯的时候,曹雪芹便神笔一挥,故意构思出让黛玉从花丛中走了出来。吓得丫鬟喊道“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宝玉还须仔细看了,才看出是黛玉。这“仔细”二字就能阐明,晴雯和黛玉的确长相十分酷似。当宝玉听取黛玉看法而修正词句,便改了文中一句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后,顿时是忡然变色啊!为什么?很简略,因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表面是对晴雯说“我本无缘”,本质是寓意着宝玉和黛玉无缘。也就是说,晴雯之逝世就是暗伏黛玉之逝世。黛玉还说了句“等我的紫鹃逝世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脂砚斋便批语“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
“风流灵活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正因为晴雯是一个心灵手巧,天真无邪,同时又嫉恶如仇,没有心计,而且还能得到宝玉的宠爱,所以逃不了别人的妒忌和毁谤。在别人的毁谤中,王夫人听信谗言。她说晴雯是狐狸精,成天勾引着宝玉,所以恨晴雯入骨,将她从病床上拖下,赶出了大观园。晴雯最后悲惨的逝世去,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血与泪的控告,是一次向封建社会站起来的呐喊和抗争。晴雯的不幸,只是一个在大观园里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残暴奋斗中,所产生的一个就义品的代表,这也是封建时代一个小小的缩影。晴雯的不幸,也将意味和预示着黛玉今后命运的不幸。这就是曹雪芹费尽心思隐射的第三个女子。
黛玉虽具有对抗精力,但她没有举动表现出来;黛玉深爱着宝玉,但她也不会胆大热烈地向宝玉说出口。作为一个操行相貌和黛玉类似的晴雯,作者只好又借她来暗暗烘托出黛玉没有做出来的实际举动。这既保护了黛玉纯情玉女的美好形象,又达到了能折射出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站起来对抗的坚贞不屈的精力,岂不是一举两得了?
四号人物: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在《上》的文章中,我曾就说过,黛玉人物的来历非同寻常的。因为我猜忌她的原型是一皇妃,最起码也是非常尊贵的王爷夫人或者爱妾,这里就不多说了。湘云,作为曹雪芹为黛玉隐射的第四个人物,她原型的来历也应当和黛玉差不多的。
湘妃,就是娥皇和女英,舜帝的两位妃子。如果说宝玉的原型不是曹雪芹的话,那么,宝玉就很有可能是王爷或者说皇子之类的人物。黛玉在大观园里因宝玉而针对爱好吃醋的对象有两个人,一个是宝钗,另一个就是湘云了。可是聪慧的黛玉,偏偏和宝钗、湘云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也很要好。小说中,象征湘云的花是海棠。还是在宝玉过诞辰的酒宴上,湘云也抽过一签。她签上画的是海棠花,附有四字“香梦沉酣”,点出了湘云睡美人之意。签上的诗是苏东坡的名诗《海棠》里的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此诗句后面一句为“故烧高烛照红妆。”曹雪芹也是将这句故意粉饰掉,为湘云今后的命运伏笔。这也就是说,在小说的后四十回里,最终和宝玉联合的应当就是史湘云了。宝玉不是在他写的一首《怡红快绿》的诗中还写有了一句“红妆夜未眠”么?住的处所叫“怡红院”,也称作”怡红快绿”的。这“红”应当就是暗指红妆的湘云,而“绿”字暗含了草绿之意,也就是暗指了黛玉。宝玉不是还有一首《有凤来仪》的诗,写有“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当年的唐明皇李隆基看见杨贵妃喝醉了酒,还因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此典故可以看出端倪,湘云的身份实不寻常。
黛玉居住之所,名曰“潇湘馆”,别名叫潇湘妃子,人称林潇湘。而湘云名字中也含有“湘”字,湘云的判词里还含有“湘云二字“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在幻境的红楼梦曲中,一首《乐中悲》的曲子里有一句“水涸湘江”。我们也知道,湘云的身世和黛玉一样,都是失去了父母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孤儿。湘云身上是佩戴有金麒麟的,我感到所谓的“金玉良缘”,本质是也有暗指湘云和宝玉之缘分在里面的。湘云的性格显然有些大大咧咧,给我们的感到是豪放豁达,无忧无虑,有时还娇憨可爱,这与林黛玉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是不是有人看到这里就纳闷了?如此性格迥异的女子,怎么和黛玉扯上关联呢?这就问对了,曹雪芹写作艺术表现的伎俩是机动多变的,看似两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暗藏玄机了。这就是曹雪芹的欲擒故纵,虚实相间。湘云和黛玉嬉闹,宝钗走来说了一句话“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这一句看似平庸无奇的话,在我读来确是有点想法。什么叫“都丢开手罢?”这分明是作者在借宝钗之嘴来劝黛玉和湘云,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两个对宝玉都丢开手吧,还是让我宝钗来抓着不放吧!”(此个人想法)你看,接着黛玉还回了一句“我不依。你们是一起的,都戏弄我不成!”又见黛玉一句“我不依”,任性娇嗔可爱模样轻跃脑海。(好个黛玉啊,我支撑,就是不答应,呵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