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字典: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点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点的事物所尊重。感到很抽象,也就是权利被尊重之意吧,我想,倒不如将其物化更好懂得,就是有房有车有钱所带来的满足的生活,为什么不说幸福生活,因为有的人拥有财富并不感到幸福,仍然不能尊严地生活,只有满足才干说“活得有尊严”。
“山木”老板闹绯闻了,据说他每周都要发表语录,职员要像当年背诵毛主席语录一样背诵他的语录,甚至住处都要张贴,左侧“子曰”,右侧“山木曰”。他认为他很体面,他很有尊严。还有的有钱人,把自己的公司按中央或国务院编制,自己当主席或总理,下设各种办公厅或某某办,他认为只有这样他才体面和尊严。
看过材料,说幸福指数与一个人受教导程度的高低成反比。这好懂得,在万恶的旧社会,国民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尊严的生活就是自己当家作主,有饭吃有衣穿。而今,生活水准日新月异,人们不再满足于蜗居,穿衣要Prade,Armani,每年要有休假,休假要去海外观光。
似乎这才是有尊严的生活,当然一部分人有了尊严,而贫富相差太大的我们国家,还有更多的人无法享受这种体面和尊严。因此,为尊严而战的人们才不惜就义自己的生命,甚至丧尽天良损害其他人的生命。也因此,可悲又可叹地逼迫国家最高领导人疾呼“让宽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想想,体面和尊严也算是一个中国特点的字眼,它本属精力层面,只有在我们国家才附属物质范畴。
看过电影《布达佩斯之恋》的人知道,里面有首著名的曲子《GloomySunday》,译为《愁闷的星期天》或《黑色的星期天》。传说,在欧洲,无数人听了这首曲子后自杀,曾经一度被封杀,不许播放。而电影里,为了保护尊严,有钱人家的小姐听着它自杀,画家自杀,作曲家自杀,为那些因听他的曲子而自杀的人,也为找回失去的自我。德国商人求爱不成,哼着曲子跳进多瑙河,被救回国后,他成了纳粹军官,也成了猖狂残害犹太人的罪人。几十年后,他故地重游,再次听到这首“苦楚和快活和谐共融”的曲子后倒地而亡。很多人不明白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本人也是迷惘的,甚至写不出歌词。人只有到了精力即将崩溃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到:那是在寻找自我。
“人谁都是有尊严的,就算受到损害,只要留下尊严,什么事都是可以的。但重复受到凌辱,离开这个世界可能是最好的,带着尊严离开”。这是犹太籍餐馆老板,男主人公饱受纳粹凌辱后对女友的真情告白,之后他选择自杀。
自杀,是对生活的放弃,对生命的亵渎,是人生的失败,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尊严的保护,是体面地告别。窘迫的生存环境,无力的抗争,摆脱不掉的耻辱,也许自杀才是唯一可选择的体面和尊严。
另一部电影《朗读者》,主人公汉娜为了自己的尊严(她是个文盲,她认为那是她的耻辱)放弃西门子的升职机会,而去应聘集中营的看守。遭到诬陷后,她又为了守住这个机密,情愿忍耐毕生监禁。德国事全民教导,基础没有文盲,汉娜没有接收教导,她为自己是个文盲毕生感到耻辱,但为了体面和尊严,她保守这个机密,以至那个小她十几岁的爱她的少年认为她只爱听他朗读。后来他发明她是个文盲,他本可以出庭作证,说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但为了她的体面和尊严,他选择了沉默。漫长的几十年监禁终于结束,当年的少年接她出狱,她认为他能施舍给她一个拥抱,然而他拒绝了,极度自卑中隐含着极度的骄傲,她最终选择了自杀,能说汉娜不是在保护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吗。
中国的文盲观念与那个社会的观念不一样,中国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文盲,不说老少边穷,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所谓国际化大都市,依然有许多文盲。那天让一个病人签字,那人说不识字,又让家属签,家属也说不识字,不像装的,看他们不过40岁,穿着还算体面,说话条理明白,怎么就不识字呢?重复思忖,很不懂得。二战时的德国,文盲就是一种耻辱,而我们的国民今天还是文盲,他们感到耻辱了吗?他们大概只为蜗居和劳动报酬感到耻辱,只为不能去度假而感到没有尊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