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是中国教导远景计划终于出台,人们期盼已久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生愿望已有蓝图,一考定毕生的测验制度也有望废除。近些年来,人们对我们现行的“准科举”式的统考反思日深,改革呼声也日益高涨,国家教导部门在这个时候拿出这样的改革计划不能说不深得人心。
悲的是近些天来北大清华的“状元门”也日益发酵,吵骂之声也越来越高。北大清华之无聊且不必说。一面喊着争创世界一流,一面是被无情地挤降生界百名之外的成果,自己不去反思到底是为什么,自己不感到对全国国民有愧,反而如半老的徐娘夸奖着自己的香水和脂粉。这代表了一种文化心态,中国最高学府的“教导家”们,至今还沉浸在科举的状元梦里。
由此,带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话题,即网友的“裸考状元”与“加分状元”之争。本来全国65名状元中的29名有各种加分,才超过了其他“裸考生”而获得状元之称。到底该不该加分,29名加分状元与其他获得加分的考生是不是货真价实,或者加分到底公平与否,又把问题引向了纵深。
这种争辩是有益的,有助于人们对问题深入认识。为什么要加分?其实也是为了补充单纯以分录取的不足,但是规定和履行有问题。首先这些加分并不必定体现才能,比如一些政治性加分其实就是权利的渗透。这是和以前的“烈士子女”等候规定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有些加分虽然从本质上是积极的,如作文、奥数的获奖和运发动二级以上证书,还有一些体现学生综合才能,如“榜样”、“三好”生等等。但实际履行起来却是问题百出。这些加分非但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才能,而且变成某些人的生财之道,各种的加分证书成为了权钱交易的标记物。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心态和文化的悲哀。
于是第一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在这里产生了交集。《教导计划纲领》提出要“把增进公平作为国家基础教导政策”,但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却充满着阻扼这种公平实现的各种因素。
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相应的诚信机制和国民素质。
不要说在将来的“综合多元录取”中是否存在的说走后门、拉关系和权钱交易的现象,只说平平常常的事情。现在学生都有档案,档案中有操行评语,而操行评语是将来综合录取学生的重要根据。现在的档案怎么填呢,学生写好老师签字就行了。即便是将来都请求老师亲自填写,老师不实事求是怎么办?再比如社会实践环节。现在的学生也有各种实践,但事实上是学生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到时候找个单位开个证明,比参加的成绩不必定差,这样的“社会实践”也能作为将来综合录取的根据吗?
当然,我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诚信的国家,但我们的诚信只是建立在侠者的“重然诺”,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缺乏现代建设。因而重诚信更多地局限在私人之间,而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缺乏精致的社会机制和契约。比如教师可以对他的周围的人——校长、老师和学生讲诚信,但我不能完整保证他对社会也同样讲信用。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如此。而在外国,一个商店卖盒假烟,开个假票,就可能使商店倒闭;一个学校推荐了假学生,全部学校的名誉敷衍受损,在我们这里会是怎样呢?
“综合录取”,是借鉴的外国经验,可是我们还停留在一个古老的文化土壤上。废除“准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蓝图是美好的,但道路很难。我们的目标是走向“公平教导”,但不建立一部精密的社会机器,成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就是我喜中的忧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