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思想的深入性很多是通过讽刺手段表现出来的,深入的思想性使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了无穷的魅力。鲁迅的讽刺艺术扎根于社会生活,它的思想性表现为:努力地揭穿社会的丑和恶,为祖国的光明和富强英勇地战斗,应用最辛辣的讽刺鞭笞着落伍、腐败与丑陋,激扬着爱国与进步,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就是深入的思想性使鲁迅的讽刺艺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强烈的沾染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讽刺艺术,就得把深入的思想性作为鲁迅讽刺艺术的重要特点加以研究,以差别于那种肤浅的庸俗的为了个人利益而打击报复的文字,从而更好地陶冶我们的性格,更好地应用讽刺艺术。
(一)鲁迅的讽刺语言体现着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忧患意识,而不是个人的恩怨。
鲁迅前期杂文的讽刺,重要是激烈地批评禁锢中国人的思想,阻碍中国前进的保守落伍思想和权势。这些思想和权势代表者,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看世界的发展,不管中国的落伍,更不管中国的屈辱和面临的灾害。可鲁迅苏醒地看到了这些,他就把他的讽刺语言,像机枪子弹一样密集地射向这些敌人。
他在讽刺中,批评着迷信,鞭笞着父权、夫权、神权等封建伦理,怒斥着主意复古、鄙视白话、反对新文学的权势,切除着群众中的愚蠢与麻痹。鲁迅在文章中,把封建权势比喻为雷峰塔,把卫道士比喻为法海,对其下场作者讽刺道:“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毕竟是要倒的么?活该。”这是对封建权势的宣战,对封建权势覆灭的期盼和欢呼。“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认为他们将要开端被中国同化了罢。”这是对保守权势笨拙而又自大行动的讽刺,也是对中国落伍根源的揭穿。他把中国比喻为侵犯者的肉的筵席,并且高呼道:“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是对保守权势的罪恶的揭穿,也是对他们的鄙视,是对青年们的义务的警醒。“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敏锐了之故罢,向来很娇气,什么也给他说不得,见不得,听不得,想不得。”这是对封建权势的帮凶们的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变更、反而自欺欺人的丑态的揭穿。“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长瘤,额上肿瘤出一个疤,的确与众不同,显然很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痛别人一样的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需国粹能保存我们。”以“瘤”和“疤”比喻国粹,是对守旧权势的守旧方法的揭穿,也是对其目标的揭穿,警醒力很强。“所以无论什么主义,全捣乱不了中国。”这是对中国旧权势的固执麻痹的揭穿,他们对外来的一切新思想都是镇压,是对中国落伍根源的揭示。“因为人到是要个人竭力挣来,扶植,保养的,不是别人布施,捐助的。”“多有只知责人不知检查的种族,祸哉祸哉!”这是对封建统治者脆弱不自强的揭穿。
鲁迅对这些封建权势祸国殃民的罪恶的讽刺,对这些反动权势本质的认识,都是深入骨髓的,显示了很强的战斗性和警醒性。
鲁迅后期杂文的讽刺,则更多地针对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力量。这个时代,外族的侵犯目标日渐明白,某些力量或明或暗地进入了中国,中国到了危急的关头,急需要唤起民族和统治者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讽刺对象的力量更为强盛,他讽刺的目标更为明白,战斗性更强,立场更为鲜明,他的危险性也更大了。正因为这些因素,鲁迅这个时代的讽刺更显示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如:面对国民党政府卖国、镇压爱国学生的罪恶,作者先是以《无声的中国》这标题揭穿,又在《“友邦惊愕”论》中给以辛辣的揭穿和讽刺。“可是‘友邦人士’一惊愕,我们的国府就怕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矛头直指当政当局,把作者的爱国热情和以身救国的浩然正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可见,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思想的渗透,鲁迅的讽刺会是多么苍白无力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