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邵逸夫在影视行业的征战经历,会发现这个人身上颇多矛盾的地方,比如他对自己培养出来的演员和制作人员都十分悭吝,但又舍得砸重金挖当红明星开拓市场。除了林黛和汪明荃,从TVB出走的刘德华红到如日中天后,邵逸夫和方逸华也请他回来,为TVB的电视剧唱主题曲。有熟悉邵家历史的人说,这可能与当年上海滩红星胡蝶和邵家的纠葛有关。1920年代,当时邵家大哥邵醉翁还在上海经营天一电影公司,巨星胡蝶正是天一的当家花旦,但因理念不合,胡蝶一直要离开天一公司,为了应对胡蝶的离开,邵醉翁发掘了陈玉梅,用重金把她捧成了可以与胡蝶抗衡的女星。离开天一的胡蝶加盟了明星公司,短短几年,明星公司依靠胡蝶,成为了当时中国电影界的翘楚。虽然当时邵逸夫还是少年,但是他从中领悟到经营电影这桩生意的奥妙——大牌红星是打开市场的利剑,而培养明星则是保证生意长久稳定的法宝。
1965年的邵氏片场
没有他,也许没有《貂蝉》《独臂刀》,也没有1000多部邵氏电影
1926年,19岁、刚刚中学毕业还叫邵仁楞的邵逸夫,就跟着三哥邵仁枚扛着一架放映机在南洋各个村镇放映无声电影,靠卖票谋生。四年后,邵逸夫就已经和三哥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开始兴建和收购戏院,打造“院线发行制”的雏形。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拍摄有声片拍摄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浮一夜终于获救,但是他依然坚持前往美国,买回所需器材。第二年,邵氏出品的华人电影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问世。从此,邵氏家族就开始成为华人电影界最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1937年,邵氏在南洋一带已经控制了100多家戏院,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香港负责拍摄制作,邵逸夫和三哥就负责发行放映,这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在70多年后,依然是诸如华谊这样的电影公司所追求的。1950年代末期,邵家大哥在香港的制片公司被“电懋”和“长城”双面夹击,形式岌岌可危,50岁的邵逸夫赴港接过大哥的公司,自此拉开了邵氏影业的辉煌大幕。
邵逸夫来到香港,第一单生意,就是买下了清水湾65万平方尺的地皮,兴建邵氏影城。当时的清水湾还是远离市区的“蛮荒”之地,邵逸夫买下地皮之后挖平山头,耗时7年建影城,当时被视为疯子般的举动。但多年之后,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眼光的精准和魄力,因为没有这座影视城,肯定就没有邵氏帝国的辉煌。
林黛版的《貂蝉》打响了“邵氏出品 必属佳片”的口号
邵逸夫的眼光,还体现在他对人和项目的选择上,来到香港之后,他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貂蝉》,就是他自己从几十部剧本中亲自选出来的。因为从10几岁开始耳濡目染的邵逸夫,干过摄影、编剧、发行,又运营过几十年的戏院,他很清楚市场需要什么。而且他力排众议,启用当时仅30几岁的年轻人李翰祥出任《貂蝉》的导演,还给了100万港币的预算(不亚于今日的亿元投资)。这部由林黛主演的电影,首映之后的半个月几乎场场爆满,进而创造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之后,邵逸夫看准了古装片的市场,倚靠清水湾片场,连续拍摄了《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大戏,在港台以及东南亚都掀起了一股华语古装片的狂潮,“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口号,也瞬间打响。
邵氏影业前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涵盖各种类型片,爱情、古装、动作、艳情等等,造就了一大批导演和明星。李翰祥、张彻、狄龙、姜大卫,这些影响了华语电影历史的人物,如果没有邵氏,没有邵逸夫,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