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纠结的就是房地产企业。而比房地产企业还要纠结的,要数向房企提供资金粮食的各家银行了。
在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下发时,很多人预期,这套结合土地、信贷、税收、保障房为一体的地产调控组合拳将是“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
而在政策执行4个月后,上市银行、上市房地产公司亮出了一份接一份的“闪亮”业绩报表。银行对于房地产类贷款的居高不下、上市房企利润高增长以及现金流“不差钱”的事实,使业内人士对前期的调控作用产生怀疑。
当然最让监管层“头疼”的还是,调控了几个月,房屋成交价格与数量还没经历下跌就已经反弹,这引发了是否应当出台更严厉新政的大讨论。
经济学家韩志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政策看,如果没有新政出炉,房地产调控遭遇瓶颈”,而原因就在于无法在短期内征收物业税,也无法通过加息紧缩货币。
新政的出台需要时间酝酿,于是现阶段监管层频频在口头上“强调”、“指出”坚持房地产调控。
房地产类贷款居高不下
市场总是对与房地产相关贷款政策的变动异常敏感,近期密集发布的各大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恰恰印证了房地产调控任务之“繁重”。
自从4月中旬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来,针对房地产调控,银监会对银行业贷款提出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但效果如何?《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虽然报告期内房地产行业贷款有所受限,但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长仍较快。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按照报告期末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数据,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农业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后四家银行的该项占比数据均超过10%,分别为13%、12.77%、12.20%、10.04%。而其余几家上市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数据则均低于10%。
除房产开发贷表现“优异”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表现同样抢眼。根据半年报数据,兴业银行以85.96%位居榜首,中信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77%、71.2%、67.93%、62.9%。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在地产市场面临强力调控的大背景下,在半年报发布期间,几家大型银行均表示,未来将根据自身的资金、资产结构,有选择地审慎介入。
有市场人士认为“房地产类贷款的居高不下,是房地产政策遭遇的强大抵抗”,如果没有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所谓房地产调控会成为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而房地产压力测试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相比第一轮,监管部门已重新定义重度压力情景的房价下跌幅度,如果出现房价下跌30%、50%等极端情况,传导至金融系统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对外披露的部分数据显示,银行仍然对此乐观,但乐观结果可能并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某国有银行的内部消息平台上,关于前期压力测试报告显示,最高可容忍的下跌程度为35%。如若房价下跌30%,房贷不良率将增加2.2%,税前利润将会下降20%。
而股份制银行的问题或更加严峻。在7月份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上报的一份压力测试中提到,如在目前房价下降30%的情况下,该行住房贷款不良率就要从7月末的0.33%增长到1.73%,增长4倍有余。
喊话解困调控
其实房地产新政策实施以来,特别是新“国十条”发布以来,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降温迹象,楼市普遍陷入观望,成交量锐减,部分城市楼市成交量甚至出现高达六成的降幅。
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许多业内人士无不担忧地表示,新政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新政策只是引起楼市成交量的萎缩,并未从实质上触动作为调控根本目标的高房价,相反很多城市在成交量微量下跌的同时,房价仍在逆势上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