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任重而道远。
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已过百日,中国楼市的走向仍旧悬而未决。持续三个月的成交低迷,房价已经止涨,但并未能换来其明显下挫;时而又有宏观调控松动的消息传出,风浪起后又被辟谣,全部市场草木皆兵。
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向左向右,取决于后续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这是业内达成的共鸣。政府会将目前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履行到底,还是有所放松,亦或是进一步加码?
在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的情况下,政策的履行必须在治疗楼市高烧的同时,又不伤及实体经济。两难之间要做出决定,房地产宏观调控仍然任重而道远。
多方深度博弈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房地产宏观调控浮现出量大跌价微跌的初步成果。同时也有了数字上的证据—国家统计局颁布:6月份中国房价环比回落0.1%,是15个月来首次呈现环比回落;此外,房价下跌面波及28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一线城市房价均告下跌。
现在的市场行情很复杂。很多东西看不透。高策地产董事长李国平在接收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现,目前张望情感浓重,购置者、开发商之间展开博弈;而开发商也在同销售量较劲。销量会重新回升、导致房价止降,还是持续低迷,让房价得以下探?现在的局面让我们业内都难以预判。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给时代周报记者供给的研究报告称,在新政的作用下,购房者张望情感依然浓重;而开发商对于后市预期依然看好,企业资金链并未像两年前那样吃紧,买卖双方对峙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统计局7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开发商的现金流并没有因为销售的增幅下滑而呈现缺乏,到位资金仍保持着45.6%的增加,扣除已完成投资额仍有1.4万多亿元的现金。
除了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银行和处所政府则是另两方具有利益诉求的实体。
率先传出政策放水传言的是负责信贷的银行系统,有媒体报道一线城市部分银行放松三套房贷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以央企为代表的开发商大举逆市圈地的现象,又引出国资委暗示央企拿地的消息。尽管住房建设部、银监会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对此火速澄清,但却难以完整打消坊间对此真假难辨之信息的猜忌。
无风不起浪。近段时间,确实有处所政府不愿意严格制定处所细则的现象,至今仍有部分省市尚未细化‘国十条’。至于商业银行,总是被央行和银监会‘窗口领导’,奈何大家都有利益诉求,在落实房贷政策上面,各怀‘小九九’。近几年的楼市调控实践表明,在个人房贷依然是块优质资产的现实条件下,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放松政策,争抢市场蛋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现。
目前一些处所政府迟迟未出台楼市调控细则,有的甚至宣传‘补涨论’,用买房落户等政策来拉升房地产业;有的处所则动辄卖地‘造城’,大手笔的背后是处所财政的‘土地依附症’未有改观。新华社撰文指出。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有49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保持上涨,其中上涨城市均为二三线城市;有39个城市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持平或上涨。
宏观调控引起的房地产下行趋势,会让处所财政收入面临下滑的危险,土地应用权转让收入也面临下滑的风险。而一旦处所建设的重要资金起源被切断,处所公共服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现,目前一些处所已经明显感到到财政压力。如何应对整体和局部的抵触,对于宏观调控是个难题。
两难问题增多
显然,目前的胶着状态离调控政策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核心目标尚有距离。然而,接下来的调控政策如何走、持续多长时间、是否又会产生转向,依旧不明朗。
给调控政策走向添加不断定性的,是外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官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宏观经济复苏的波折性都强于预期,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