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9日对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醒公众,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致病病原体
尚不确定
最近河南等出现由于蜱虫叮咬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病例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1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进行监测的时候,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这次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李德新介绍,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李德新说,为此中国疾控中心今年在河北、湖南加强了监测,主要目的是研究致病发展规律。
发病症状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
如何应对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怎么灭蜱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个人防护
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