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个春天很温暖,因为人们感受到了很多温暖的气息。
桩桩民生工程,一如煦暖的春风劲吹:“大干300天市容环境整治”向更加贴近民生的十大领域延伸;大沽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动工,未来的绿色走廊将给人们带来适宜的生态;一些“专项资金”、“专项措施”成为破解“看病难”、“入园难”、房屋维修难等社会痼疾的“良方”;市级财政安排61亿元决心为民办10件实事,牵系着“衣、食、住、行、生、老、病、逝”的万家忧乐……摸民情、顺民意、解民忧。这个春天,“民生施政”早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主调;这个春天,青岛在“宜居幸福之城”的美好愿景下跨步前行。
实事办真、实事办实、实事办好,这是人们的愿望,也是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追求。
1
大干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启动
3月1日,我市启动大干300天市容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用300天时间,重点进行植树增绿、背街小巷、绿道建设和城区山头公园、过城河道、居民楼院和建筑立面、城乡结合部、市容秩序、铁路两侧、机动车排气污染、停车秩序等十大领域整治,为青岛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点评:去年大干200天,今年大干300天;去年通过对视觉污染、违法建筑、园林绿化以及市政道路的整治,我们的城市环境有了全方位的改善;今年我市以民生为指向,综合整治更加注重解决民生关切,把环境综合整治延伸到居民楼院、排气污染和停车秩序等新领域,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必将使一些市民迫切解决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宜居幸福之城”的追求下,这座城市也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温馨。
2
大沽河治理正式开工
2月8日,对青岛未来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意义的大沽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这次大沽河治理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坚持“南北统筹、全域推进”,统筹考虑防洪、蓄水、生态、环保、交通、景观、人居、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市场运作的办法,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大沽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将大沽河沿岸建设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和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初步建成大沽河生态经济新区。
点评:作为青岛治河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档次最高的综合性基础建设项目,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大沽河防洪安全和供水能力,全面提高两岸居民生产生活安全保障水平。这不仅是青岛市水利事业发展新的一页,更掀开了我市“南北统筹、全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3
医师可以多点执业 医疗资源普惠化
2月底,我市出台《青岛市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实施方案》,先行在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中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根据规定,我市依法取得临床、口腔、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的医师,经原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可到相应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在2至3个医疗机构从事执业活动。为加强社会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将定期公示医师多点执业注册信息,便于公众监督与查阅。
点评:多年来,我市一直千方百计加强医疗软硬件环境建设,市民看病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无疑将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更多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