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划,小清河沿线将建北部湿地风貌区。(资料片) 赵国陆 摄
生活日报10月9日讯(记者 李明)泉城济南,470亿大手笔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南山“补水”、城区“成景”、小清河以北“净化”……8日下午,副省长贾万志和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昌文一行到济南市调研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为彻底解决济南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济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作为首个试点实施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市,初步总投入超过470亿元,实现“泉涌、河畅、水清、景美”的目标,把济南建设成为富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济南虽以泉城闻名,但济南却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
此次济南重拳大做水文章,主要着力于置换地下水和打造泉水景观区:东联供水工程以黄河水、明水泉水、地表水作为水源,向东部地区济钢、炼油厂等企业供水,进而减少地下水开采,缓解东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黄河堤防标准化建设工程,整治天桥区左岸堤防4公里,并建设历城区堰头水源地,规划库容1580万立方米。实现腊山河、兴济河等城区主要河道四季不断流,两岸景色优美。在趵突泉、护城河、大明湖的基础上两头延伸,向南治理玉绣河,向北开挖中泺河、北湖,与小清河、华山湖连通。
座谈会上,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市,是济南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济南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抓好三个重点片区的生态水系规划建设。
南部山区要突出一个“补”字,就是进一步完善水网体系,通过工程措施引客水补充济南的水源,进一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实现泉水持续喷涌。
老城区和东部新区、西部新城要突出一个“景”字,就是把补水与城区河道整治结合起来,提升景观营造水平,延伸泉城特色风貌带,在市区更大范围内彰显泉城特色。
小清河以北区域要突出一个“净”字,就是通过湿地建设净化水质,促进中水利用,更好地满足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从根本上解决小清河全流域的污染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修复、治理城市水生态系统,构筑泉城生态水系 解决济南泉水靠天吃饭的局面
虽然济南已经实现泉水持续喷涌9周年,但是泉水喷涌靠天吃饭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群泉长时间喷涌与多年相对丰水关系极大。
近年来,济南市先后对小清河、腊山分洪等骨干河流实施了综合整治,部分支流河道实行了清淤疏浚、截污治污,建成多处集中式水质净化厂;大明湖经改造提升,护城河实现全线通航。但济南市副市长李宽端认为,济南水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持泉水常年喷涌压力较大,防洪排涝能力较低,水生态体系不够完整,水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李宽端介绍,按照济南市初步规划,将以全市水网为依托,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现有泉水、河流、水库、湖泊、湿地为基础,修复、治理城市水生态系统,构筑泉城生态水系,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初步估算总投资超过470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性投入约200亿元,不足部分将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吸引社会投入等方式解决。
空间结构为“一核、三区、六廊、九点”.“一核”为以泉水风貌为中心的老城区;“三区”为南部生态保护区、城市泉水景观区、北部湿地风貌区;“六廊”为北大沙河、玉符河、兴济河、大辛河、韩仓河、西巨野河六条绿色景观廊道;“九点”为环绕中心城区的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杜张4座水库和大明湖、华山湖、玉清湖、鹊山、白云湖5个湖泊及毗邻的相关湿地等,形成九大水面。根据济南市水文地质特点,重点实施南部生态保护区、城市泉水景观区、北部湿地风貌区生态水系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