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利剑”的打击能力,境外媒体普遍认为它能携带多枚精确制导弹药,惯于执行“防区外打击”任务。有人认为“利剑”无论从体形、构造乃至动力装置,都比较类似欧洲“神经元”无人攻击机。它重约10余吨,载弹量约2吨,航程可达4000公里。据悉,“神经元”的机身内部,即发动机进气道的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战斗载荷舱,每个舱内可以安放一枚空对地或反辐射导弹,或者一枚250—500公斤的制导炸弹。从这一层面来说,不管是“利剑”还是“神经元”,都与普通有人战斗轰炸机并无两样,它甚至可以长途跋涉,突袭敌军军用机场。因此外界分析认为,“利剑”有望接近或达到欧洲“神经元”的水平,不仅能够侦察,还能发起导弹攻击。俄罗斯军事专家费杜季诺夫曾表示,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正努力使自己的无人机研制水平向美国X—47B、X—45无人机看齐。与战术导弹相比,隐形无人攻击机的主要优势在于可对局势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一旦战局发生变化,已发射的导弹无法有效改变飞行轨迹,而无人机在飞抵目标上空后可以进行侦察和补充侦察,还可进行精确打击,这对打击小股武装力量非常有效,尤其是当他们藏身山区时最有效。”

中国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利剑”亮相,在国际军界引起关注。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网站认为,“利剑”模仿了该国米格公司正在发展的“鳐鱼”无人攻击机。该网站称,“鳐鱼”的动力装置是俄罗斯克里莫夫公司研制的无加力型RD—33涡扇发动机,它的衍生版RD—93却是中国航空工业广为使用的动力源,特别是沈飞去年首飞的歼—31隐形战斗机就是用RD—93作为动力。“因此,不排除"利剑"使用同样动力装置的可能性。”
美国蒂尔战略预测公司分析师司登猜测,中国一定是参照了一些“成熟的无人机设计”,进而在无人机的指挥控制和操作概念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司登表示,严格意义上的无人机除了飞机机体之外,还包括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据链系统、发射回收系统、电源系统等支持系统。无人机要充分发挥作用,背后的支持系统和飞行器同样重要。他认为,中国无人机在总体技术水平上与美欧还存在差距,“这一点也为中国官方媒体所承认”。
不过,也有美国相关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正在顺利进行,而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也说明中国可能拥有了速率高、保密性强的数据链。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在去年7月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在无人机方面的最新进展“令人担忧”,其在无人机系统上的投入如果超过美国,就可迅速弥补中美两国间存在的技术差距;中国可能会成为全球无人机系统领域的“可怕竞争者”,甚至在未来成长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无人机大国。
事实上,无论国外出于何种目的渲染中国的无人机,中国自己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英国著名思想库“国际战略研究所”近期公布了一项有关全球无人军机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是全球使用无人机最多的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正奋起直追。其中,美军目前至少有678架现役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分属于18种不同型号,其中有14种是重型无人机,包括MQ—1B“捕食者”无人机。而中国,包括最先进的军用无人机在内,应该还不超过300架。(罗山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