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能侦察,还能发射导弹
中国隐形无人机“利剑”出鞘
“一架酷似回力镖的飞行器轻盈地飞上蓝天,如同一只鹰隼警惕地搜索地面移动目标,突然发射内舱挂载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这是海外媒体对中国最新曝光的无人战机的描述。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中国新型隐形无人战机—“利剑”于北京时间11月21日13时左右成功完成首次试验飞行,这架编号为001的无人机集侦察和打击于一体,表明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的中国进步神速。
“低调而华丽的成果”
据报道,“利剑”无人机由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由以生产巡航导弹和教练机著称的南昌洪都公司制造,在西南某试飞中心成功完成首飞,历时近20分钟。“利剑”无人机于2012年12月总装下线,从今年5月起陆续在中国的网站和媒体上现身。美国“军事图片”论坛等网站很快确认它是中国最新研制的无人攻击机,其造型与名闻天下的美国X—47B和欧洲“神经元”相似,而X—47B此前在“杜鲁门”号航母上进行过起降作业,欧洲“神经元”也刚刚经过飞行测试。“利剑”的首飞,无疑使中国进入国际上制造大型隐形无人作战飞机的俱乐部。
目前,外界并不了解“利剑”的研发进展、详细性能以及服役的时间表,但该机此次首飞的时间恰与美国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最新中国军事发展报告“重叠”,不能不引起外界猜测。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甚至推测中国可能以“软曝光”(即由民间人士发布先进武器照片)来“显示肌肉”,以抵消美国报告对中国的无端猜忌与指责。
美国《航空周刊》认为,“利剑”亮相,表明中国旨在证明自己的“军事技术正在赶超西方”。仅以无人机领域为例,21世纪初,中国无人机研发进度仍较缓慢,但在2011年后,中国无人机产业呈现爆发性成长,“暗剑”、“翼龙”、“彩虹”等一系列技术成熟的军用无人机相继问世。分析人士指出,世界各国对无人机的发展方向还处于探索之中时,中国已经在迅速追赶这股潮流。从近几年中国展示的无人机模型和飞行视频可以看出,中国很可能像美国一样,已经拥有从袖珍手抛式低空无人机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内的完整无人机体系,取得了 “低调而华丽的成果”。

“利剑”长于“防区外打击”
据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报道,“利剑”的机长达10米,翼展大致达到14米,通体喷有隐形涂层。该报道分析称,中国无人机的这种设计旨在提高续航能力和增加有效滞空时间。
就像一些战争大片里那样,无人机作为一个无人作战平台,能否隐形是高于一切的指标,否则不但自己当不了猎手,还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猎物”。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和照片分析,中国的“利剑”无人机无疑整合了当今顶尖的隐形概念和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利剑”的外观非常紧凑,就如同一只大型号“三角形飞去飞来器”,对机翼前缘、进气口、外挂武器和油箱等容易发出较强反射信号的部分都进行了修正。比如,它有一个较大的内置弹舱,把容易被发现的弹药藏于体内,形成较好的流线造型。第二是表面涂层很有学问,一旦“利剑”正式服役,一定会涂抹上吸波材料。说到吸波涂料,其实和普通人常见的吸热保温涂料性质相似,只不过它的功能是通过吸收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等的能量,抑制目标表面的特征信号,使之难以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罢了。从“利剑”的发展规划看,它使用的是先进的雷达吸波涂料,一旦涂料吸收到敌方发射来的雷达波,会迅速转换为热能耗散掉,从而保护机体不被发现。第三是“利剑”的机体细节颇为考究,将普通飞机表面常见的铆钉等突出物一概取消,使得敌方探测更加困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