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前面耸立着乞力马扎罗山,它的山顶像整个世界一样广阔、雄伟、挺拔,白得那样难以置信。”这是海明威眼中的乞力马扎罗山。
温州乐清中学女教师林郁泉和她15岁的女儿林子怡,亦是被这吸引。
大年初一,马年首日,她们成功登顶乞力马扎罗山。而子怡,是中国登顶者中年龄最小的女性。每年,登乞峰的人有一两万,可成功登顶的只有百分之三四十。
4天里,她们感受了50℃的温差,从热带到极寒;她们穿越了热带雨林、草原、高山草甸和沙漠。
她们,还要登顶其他六大洲的最高峰,还想徒步至南北两极极点。她们,要征服极限探险。
出发:向非洲屋脊前进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主峰是座死火山,被冰川包裹。
现实中的她,远比地理课本上“非洲最高峰”这样冰冷的字眼,要有趣得多。春节前夕,林郁泉与女儿子怡向非洲屋脊出发。一路同行的,还有另一对母子。
登顶乞力马扎罗山共有6条路线可选,各自的难度与风景不同。最终,林郁泉选择了Marangu线(马兰谷线,俗称可乐线),从坦桑尼亚境内的一侧登顶后,原路返回。这是一条最常规也最受游客喜爱的登顶路线。
每天能住小棚屋,能买到矿泉水、苏打水、啤酒和巧克力,还可以和公园管理处无线通讯。最棒的是,每个驻扎营地还有绝佳的拍照景点。
当然,费用不菲,每人得花1960美元,小费另计。4人登山团配了向导、副向导、厨师各一名,以及12名背夫(每名背夫背的重量规定不超20公斤)。
“乞峰的登山管理服务体系很成熟,乞峰登山是坦桑尼亚重要的旅游产业,国家办有向导培训学校,当地青年只要交纳学费后就能入校就读。”林郁泉介绍,半年之内,这些青年要系统地学习高山向导、救援和热带草原动植物等知识,合格之后,才能毕业;即便毕业,也只能先从背夫做起。
坚持:三天穿越三个自然带
乞力马扎罗山,穿越多个自然带,一路都是风景。上山3天半,下山1天。头三天,基本徒步,每天七小时的行走。
最艰难的一段路,恰是登顶的最后一段路。陡峭的上坡,征服垂直1000余米的山峰。不少人,在这里放弃折返。而此时,需要的不是突破身体极限,而是心理极限。
1月28日,林郁泉一行四人在乞力马扎罗峰脚下的莫西镇出发。当时气温为30°C,穿着短袖。
第一天,穿越非洲热带雨林。对于这片广域茂密的森林,子怡特别着迷。红色土壤之上,盘绕着错节树根。树,高大的即便抬头都望不穿;天,被层叠相依的树叶遮蔽;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斑驳了一地;蜿蜒而过的溪水,潺潺的声响沁人心脾。“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路,特别舒适。”子怡拿起镜头,拍个不停。
第二天,穿越低矮的灌木、成片的草原。天地豁然开朗,蓝天白云自在头顶。子怡看到了课本中的面包树、教材中没有的球状树。每次,她都会兴奋地挨上去合影。
第三天,走过野花绽放的草甸、黄土覆地的沙漠。可是,雪,一丁点都没有,除了近在眼前的山峰之上。
此时,她们已走到海拔4750米,漫步云端。傍晚6点,4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恶心,不想吃东西。林郁泉的朋友及其儿子,放弃继续登顶。
冲刺:马年第一天成功登顶
当晚11点半,林郁泉和子怡再出发,冲刺登顶。为了在雪山之上,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
可通顶之路,陡峭异常,走在满是火山灰与火山岩碎石上,每一次抬脚都是一次挑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