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君王用人必定离不开忠臣也离不开奸臣。狄仁杰不愿做奸臣,但也不愿做那种愚忠而天诛地灭的忠臣,于是他选择做一个智慧的良臣。他在君王与百姓心里首先建立了良臣的形象,他爱民如子,不惧权要,敢于进谏,刚正不阿,在君王面前留下了忠臣的印象。他也知道选择做忠臣确定要付出一点代价,但他又知道如何应用智慧帮自己化解灾害。他平生遇到最大的一次灾害就是被武承嗣陷害。
那时狄仁杰官居宰相,正是武承嗣地位显赫,迟疑满志之时。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于是勾结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逝世。”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出色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谋反属实,情愿受逝世!”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便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再严加看管。狄仁杰偷偷地写了一封信,放在棉衣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家人带出狱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于是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你们为何要承认谋反呀?”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道:“如果不承认,恐怕早已逝世于鞭笞之下了。”武则天查清事实,于是下令将他们释放。就这样,狄仁杰应用自己的才智计谋让自己逝世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铲除后患,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拒绝。看来狄仁杰是很得武则天之心的。狄仁杰跟武则天的君臣关系之好也是史上公认的,这正是狄仁杰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人生成功并能善终的重要原因。
那么狄仁杰是如何捕获武则天“芳心”的呢?众所周知,当时武则天颠覆李唐王朝自立为帝时,身边反对的呼声几乎成一边倒的偏向。这些人有些固然是为自身着想的小人,但不少是为国家着想的忠臣。但这些忠臣陈腐不化,以致最后脑袋都被武则天搬了家。
自古政坛是最黑暗最可怕之地,在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下,政治则以一种更为阴险更为狰狞更为冷淡的面目呈现。而狄仁杰当时所处的正是李唐与武周王朝更替的非常时代。武则天为了登上帝位,六亲不认杀子杀女,又实行“告密酷吏”的可怕政策,弄得朝野高低人人自危,腥风血雨。那些不识时务者,食古不化者,纷纷锒铛入狱,人头落地。就在举国高低一致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大施淫威,大开杀戒弄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狄仁杰却保持沉默,只是依然坚守岗位,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尽可能地减少酷吏们造成的丧失。他不反对并不是说他不忠于李唐王朝了,也不是说就他同意武则天做皇帝了,当然他的思想也不那么陈腐,并不认为女人就必定不能做皇帝,或者必定做不好皇帝。而是因为他知道,以当时自己之位卑德薄,人微言轻,反之无益,不如保存力量,以待将来。武则天代唐称帝后,他更是积极合作,主动参与,在他看来,既然武则天当皇帝这件事挡也挡不住,不如配合她,让她做好一个皇帝。这样才是对国家国民最好的负责。何况武则天迟早要逝世,只要能让她在逝世后还政于李唐,自己也仍不失为忠臣。为此,他就更应当和武则天合作,以便在立嗣问题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也能为将来政权的交替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最后证明,狄仁杰这种做法是对的。
狄仁杰由此深获武则天之心后,就开端布下棋局,让武则天慢慢走入自己的骗局。
随着武则天的老去,立储之难事摆在了武则天的面前。这里又要提一下武承嗣,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子。他始终认为自己在“大周革命”立下的功劳最大,在武氏宗室里年纪也最大,又曾袭封周国公,应当当武氏皇帝的皇太子。惋惜他几乎一无所长,完整是另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才,无头脑,无尊严,无人缘,人见人嫌,又如何能立之?武则天的另两个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是半斤八两,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武则天很为自己娘家人的不争气而恼火,却也无可奈何。倒是她的两个儿子还将就着行,可是如果将皇位传给儿子,不是等于将江山交还给她丈夫李治了吗?武则天实在心有不甘。那么女儿又如何?如果传给女儿,岂不是把江山白白送给女婿?那更不甘心了。武则天打败了李唐王朝,可是斗不过封建传统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