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角出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下月五部大戏展演,接收本报专访
于魁智 上春晚是义务不是混脸熟
于魁智这几个月有点忙。今年三月刚刚上任国家京剧院艺术领导兼副院长的他,不仅一口吻交出了五部大戏参加下个月举办的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优良剧目展演”,而且还要在其中一部戏《满江红》里领衔主演。从演员到副院长,身份的转变似乎对于魁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他仍旧因为排练而忙个不停。
- 人物简介
于魁智
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京剧老生演员,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领导。代表作有《弹剑记》《满江红》等。
谈展演
继承传统也要推陈出新
新京报:8月份国家京剧院有五出大戏参加文化部中直院团展演,据说从阵容到范围与其他院团比都排在第一位,有什么亮点吗?
于魁智:我们应当是这次展演中范围最大,阵容最强,而且也是剧目最多的。很少有院团能一下拿出五部大戏,阐明国家对于民族艺术的器重。而且这次我们是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同台合作,从七十岁到二十岁出头,演员年纪跨度有五十年。这样做,青年演员不但能在艺术上学到东西,也让他们学到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包含做人的态度。
新京报:那作为艺术领导,你重要领导什么?
于魁智:这些年国家京剧院所排演的剧目,也延续着老艺术家开创的作风,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戏都是在传统基础上带有创新和发展的思路。如今让我做艺术领导,感到还是要把握住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创作方向和艺术作风。五部戏中,除了《曙色紫禁城》是新编历史剧外,其余四出戏《满江红》《柳荫记》《大闹天宫》《杨门女将》,都是几代艺术家的智慧结晶,是经典保存剧目。用我们新一代京剧人对剧情、人物等的懂得,加以加工提炼,使它更能顺应时代的请求,满足新观众的审美需求。
谈上任
还没到坐办公室的年纪
新京报:作为副院长,行政工作和你的艺术创作有冲突时怎么办?
于魁智:我从上任到现在,在办公室的次数恐怕都不超过十次。我感到这个职务是领导的信任,同时我自己有这个义务。但我毕竟还是演员,观众想看到的是我在舞台上的高深表演,所以我基础上还是和同仁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较多。我感到现在没到坐办公室的年纪。不过国家京剧院新一代领导班子建立后,都对剧院发展有新的认识和请求,而我是主管艺术的院长,确实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不但要考虑到剧院里三个团和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同时还要平衡很多工作。
新京报:在你看来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如今付出和所得能够平衡吗?很多处所院团就因此流失了很多年轻力量。
于魁智:我感到可以。可能有些人会说,你是重要演员,你的收入确定跟别人不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经常会关注我身边的年轻人,常常问他们工资条上多少钱?因为中直院团和北京市包含其他处所院团相比,虽然职称级别同等,但待遇相对低一些。但这要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固然一些年轻演员要租房、成家,要改良生活,但国家京剧院在其他方面给演员发明了很多条件,很多东西也是要通过自身努力才干得到的。
新京报:能举例吗?
于魁智:比如李胜素和我,一个是农民的孩子,一个是工人的孩子。李胜素的父母,现在还在家里种地,只有她一个人干这行。就在前两天,她还担心气象不好会影响家里的地。而谁也想象不到,我爸爸是八级钳工,我从小是在机床旁边,听着机器的轰鸣声,看着铁末子,闻着机油味长大的。我是地地道道的工人的后代,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基础,就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让家人、父母和孩子,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因此我感到不要抱怨说待遇各方面,如今已经好了很多,年轻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住房补贴,最高的一个月大约有一千二百元。演出也是多演多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