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1月6日讯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山东广大新闻工作者聚焦基层一线,推出了一大批鲜活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10月7日,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走进海上钻井平台,这是第一次有记者踏上这个海上孤岛,用镜头记录了石油工人们的艰辛!
10月26日凌晨,《生活日报》的编辑记者们走上街道,为环卫工人们分担辛苦。
最近四个月来,人们发现:乡村、街道、工厂、学校处处活跃着记者的身影。一篇篇来自基层的报道,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
普通群众侯连众:“现在电视上播的都是我们老百姓的事,今年我也上了几次电视,邻居们都说我比领导还牛来。”
在“走、转、改”活动中,大众日报在17市全部设立了联系点。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卫视《新闻联播》和广播《山东新闻》中开设“记者走基层”栏目,每天保持三分之一的采编播力量深入到基层,《青岛日报》开设“党报记者一线访民情听民生”等专栏,集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的精彩报道。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曹进:“在走基层活动中,我切实感受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好的新闻线索都在基层,只有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才能抓到‘大鱼’。”
心怀群众感情、反映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是新闻人普遍的追求。不久前,山东广播电视台走基层记者跟踪报道了泰安市邮政局投递员宋宪臣,独自坚守泰山邮路16年的感人故事,不仅解决了老宋吃饭难问题,更让老宋惊喜的是,下山也可以免费坐索道了。山东广播生活频道以利用论坛、热线、微博等平台,回复市民问题与听众密切互动。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栏目在社区设立了“记者流动站”。
齐鲁晚报记者张刚:“我们走基层走社区要带着感情走,帮助一户家庭,一个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走基层能体现记者的社会价值。”
“走、转、改”,走是途径,转和改才是目的。目前,在全省新闻战线,学习调研、岗位培训、考评奖惩和社会监督四大机制逐步完善。省直主要新闻单位建立基层活动联系点200多个,全省基本形成了家家有基地、人人有定点、天天有新闻的报道新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