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生活在日本人的圈子里。”砂原惠说,他唯一能够接触到的中国人是父亲的一名中国徒弟,“他有时候会带着我跟当地的一些中国孩子玩。孩子之间并无敌对情绪。”
他的求学生涯同样是在日本人的圈子里度过,接受的仍是日式教育。
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他考上了阜新中学。但是,已经预料到战局的父亲,委托朋友将他送到大连,就读大连二中学习。作为港口城市,大连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砂原惠的父亲希望一旦战局有变,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而迅速地返回日本。
砂原惠父亲的病逝先于日本战败到来。
1945年7月14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前一个月,砂原惠的父亲在辽宁阜新家中去世。在此之前,砂原惠已经离开大连回到阜新看望父亲。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大连我回不去了。”砂原惠说,由于一直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在这之前,他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这个“满铁”技术员家里的小少爷和日本军国少年,将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经历他无法预见的一生。
“在战争中,谁也想象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砂原惠至今记得战败的消息传来,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乱作一团的情形。
“家里有钢琴有值钱东西的全部卖掉,但刚卖了钱第二天就发现满洲国的货币已经不能用了。”砂原惠说,所有的居民自治机构在那一刻消失不见,慌作一团的日本侨民变卖家当,收拾行李迫不及待地想要返回日本,但一切都被打乱了,很少有人能够顺利回到日本。
按照父亲徒弟的安排,砂原惠一家打算避开日本人的圈子,南下葫芦岛一带乘船返回日本。
不过,变卖家当的他们跟随父亲的徒弟乘火车流亡到辽宁北镇沟帮子一带后,却忽然发现父亲的徒弟不见了。他的去向至今是个谜团。
“我猜应该是因为他算个亲日派被人抓走了吧。”砂原惠说。
失去了父亲徒弟保护的一家人,只好在辽宁北镇沟帮子一带安顿下来,没办法再做返回日本的打算。
在流亡地,砂原惠的母亲靠给人做裁缝生活,砂原惠则到了一户地主家里,成了一名猪倌。
战后流亡:地主家的猪倌牛倌
辽宁省北镇县六台子村苏家街,砂原惠至今仍清楚记得一家人流亡的地点。
2013年7月,在离开苏家街多年后,砂原惠第一次在朋友的带领下回到苏家街。
下车后,砂原惠向村民打听多年前村里是否有过日本人。
一个围观的老太太认出了砂原惠,并且亲切地叫出了砂原惠当时的绰号“小三元”。
“她还清楚地知道我后来的去向。”这让砂原惠感慨不已,“多少年过去了啊,还有人记得我。”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东北农村的乡亲们并没有因为日本人的身份而欺负、敌视这个落难的家庭,相反却以极大的包容和同情心给予他们保护。
有时候,听见砂原惠的口音不对,有人会质疑他是不是中国人,砂原惠会解释说自己是南方人。心知肚明的村民也并不会揭穿他的谎言。
“苏家街其实有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是日本人,但并不因此对我们怎么样。”砂原惠说。
在地主家里,砂原惠谋得的第一份营生是猪倌。因为干得好,1946年开始,砂原惠“倌”升一级,当上了地主家的牛倌,负责放养地主家的牛,每年能获得九斗六升的高粱作为工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