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横滨的家里,这位日本籍老战士砂原惠,拿出珍藏了数年的合影。(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砂原惠家里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各种资料,《抗战中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这张曾报道他们经历的《人民日报》被珍藏(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忆往事,老人会忽然停下来,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在家中受访的沙发上,挂着小女儿画的中国国宝熊猫,“他们和我一样,深爱着中国”(齐鲁网记者 于鹏 摄)
导读:
抗日战争的八年漫长岁月,改变了日本人砂原惠的一生,也带给他伴随一世的困扰。
夜晚入睡前或是早晨醒来后,81周岁的他都会在位于横滨的家中问自己同样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人?
脱口而出的时候,他坚定地认为“我是个中国人”;当站在日本横滨的樱花树下再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丝不易察觉的慌张后,他会说“一半中国人,一半日本人”。
他时常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
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于鹏 4月21日发自日本东京
从血脉上讲,生于日本福冈,父母都是日本人,他“百分百是个日本人”;从心理上讲,5岁就跟随父亲到了中国的东北,15岁参加了八路军,经历过辽沈、平津战役,后来还随军跨过了鸭绿江,他“毫无疑问是个中国人”。
与抗战胜利后留在中国,在中共军队服役的空军、医疗、铁道等数以万计的日籍技术人员(这些人在日本被称为“留用者”)不同,从小生长在中国的砂原惠所经历的,是为时代所遮蔽的一段更加鲜为人知的历史和人生。
这样的经历,几乎不可复制。在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当下,这名日本籍解放军战士对那段侵华历史的反思,值得铭记。
“满洲”生涯:5岁举家搬迁东北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砂原惠可能一生无缘中国。
1933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九州地区福冈县的家中。家族中全都是“武士”,除了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属下专业从事矿物分析的砂原惠的父亲。
热衷技术却并不热衷“武术”,让砂原惠的父亲成为家族中的异类。
砂原惠5岁那年,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父亲被安排前往中国继续服务于满铁。砂原惠和母亲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中国生涯。
这个家庭先是乘船到了大连,而后接受公司的安排辗转沈阳,最后落脚阜新。
对于一个5岁的孩童来说,“满洲”生涯是封闭的。他很难理解诸如“中国、东北、满洲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并且,他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中国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