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砂原惠开始真正学习中国的文化。
“当时有个老人建议,说我至少要学会2000个中国字,这样在中国生活就完全没问题了。”听从老人的建议,砂原惠从百家姓开始学起。
但在此之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牛谁来放?跟谁学?
砂原惠很快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每次放牛之前,砂原惠都会从地主家里偷些瓜果出来,交给一起放牛的伙伴。作为交换,伙伴们会帮他照看牛,砂原惠则借机跑到学校里,趴在窗户外“偷师”。
“回想起来,事后多少年,我致力于中日关系,放牛的经历教会了我许多。”砂原惠说。
打工的地主也并不为难砂原惠,即使是发现砂原惠放牛的时候动了小聪明,做了小手脚。
“学中国字之前,我注意到地主家的牛特别喜欢舔他家大酱缸边上渗出来的盐。舔完了以后就要拼命的喝水。”于是,苦于找不到鲜嫩青草放牛的砂原惠,每次外出放牛之前,都会偷偷装上两把盐,在将牛赶回地主家前让牛舔完,然后迅速将在河边喝了一肚子水的牛群赶回地主家。
这些看起来肚子“吃”的鼓鼓的牛,让地主很是高兴,砂原惠为此还得到了上炕吃饭的待遇。
“地主后来看见牛圈里发了‘洪水’,却也不生气,相反还觉得我聪明重用我。”砂原惠说,黑土地上人们对待他们一家的淳朴感情,让他永生难忘。
解放战争:日本小子当了“八路”
砂原惠的第三次身份转换出现在1948年。
这次,他以“姓名:张荣清 籍贯:辽宁省北镇县六台子村 成分:雇农”的面貌,报名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独立九团的一名战士。
从砂原惠到“张荣清”,土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按照成分划分,砂原惠一家被定为“雇农”,“比贫农还要差,贫农好歹还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有个自己的住处,我们穷到连生产工具都没有。”
这个穷的叮当响的成分,给砂原惠一家带来的好处同样显而易见。
“土改分地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阶级成分,包括地主在内都能分到大小面积相同的土地,但是雇农有优先选择权。我们能够分到最好的土地,等分到地主的时候,就剩下最差的地块了。”
从衣食无忧的日本少年到地主家的猪倌牛倌,再到转身拥有了属于自己土地的农民,身份的变化给砂原惠极大的触动。
“我见过关东军,也见过国民党的中央军、共产党的八路军,体验了新旧时代的变迁。亲历了这么大的时代变动后,看到别人还没解放,就想要去解放别人。”砂原惠说。
母亲并不同意砂原惠的决定,她仍旧盼望有一天能将儿子带回日本。不过,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想要走的道路。
“我喜欢三国里的张飞,所以就给自己选了姓张。”砂原惠的籍贯则来自于他和母亲落户的东北农村。由于年龄不够,他还私自改动了自己的真实年龄。
砂原惠参加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九团,之后被整编为步兵170师,并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
作为步兵170师侦察连的一员,张荣清也就是砂原惠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和平津战役的战斗,并因立下战功而多次受奖。
平津战役时,作为侦察兵,砂原惠曾化装成卖糖葫芦的小贩潜入北平城打探国民党部队的布防情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