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糖葫芦拿得太多,背不动了。进城以后见小孩子就白给他们,惹得小孩子们前呼后拥的跟着,还没出城就把糖葫芦分完了,倒也热闹。”砂原惠回忆。
几经变迁后,步兵170师最后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也就是解放战争中林彪所率领的赫赫有名的“四野”序列。
1998年10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首次披露了抗战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以及后来的四野初大规模留用日本军人的情况。
这些后来被日方称为“留用者”,被中方称为“日籍解放军老战士”的军人,分属医疗、空军、铁道、机械等多个技种。
自愿报名参军的砂原惠的情况和“留用者”显然不同。不过,他之后的命运将很快和这些人产生交集。
踏上归途:从朝鲜战场到东北老航校
1950年年底,砂原惠所在部队开赴朝鲜战场。他所在连队接到的任务是侦察、勘探地情,为一座机场的修建做准备。
按照规定,日本不是朝鲜战争的参战国,日本人不能出现在战场上。不过,此时的砂原惠在经历了辽沈、平津战役后,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作中国人。
“我填表的时候填的就是中国人。”砂原惠说,部队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也做好了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准备,甚至写好了遗书,“但38军里的很多日本人虽然跟随部队开拔到了丹东,但没能过(鸭绿)江,也不允许过江。”
1953年,中日双方就日侨归国问题达成一致。“张荣清”至今仍对当时部队首长找他谈话的场景历历在目。
“小张,你是什么人?”这位张姓政委问。
“我是军人,一个中国的军人,革命军人。”“张荣清”回答。
“不是吧?你是不是日本人?”张政委问。
一来二去,“张荣清”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也由此离开了朝鲜战场。
东北老航校——中国空军的摇篮,是砂原惠人生旅途的下一站。
这所位于牡丹江的航校,以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也就是关东军空军王牌部队骨干为班底组建而成,旨在为新中国培养空军力量。东北老航校培养处的160余名飞行员中,有23人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
组织安排砂原惠到东北老航校政治部日工科工作,一方面负责与日籍官兵的沟通,另一方面借机补习日语,为归国做准备——在中国生活的时光,让砂原惠几乎忘记了日语。
初到东北老航校的砂原惠并不适应。
“我一看都是日本人,还给鬼子吃白米饭,根本就接受不了。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吃的是什么东西啊,他们都是日本鬼子啊!”砂原惠甚至绝食两天以示抗议,“我当时的思维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国士兵的思维了。”
“中国士兵”的思想工作最终由中国领导解决:航校领导了解到砂原惠的思想后,向他解释了老航校建立的前因后果,“说我们应该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战斗”,“我脑子里认为领导说的都是对的,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一现实情况。”
1955年3月,在华生活17载的砂原惠离开中国,随大批日侨返回日本。不过,他的弟弟妹妹由于已经在中国娶妻生子或嫁为人妇,暂时留在了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