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帅 报道 图:30载风雨沧桑的禹城市委大院。
刚投入使用时的禹城县委大院。
30年前关明清(中)和同事在大院花坛前合影。
□ 本报记者 张宇鸿 本报通讯员 李丽峰 赵帅
在禹城市行政街与人民路交叉路口,有一座五层的朱色小楼,在周围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城市综合体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简单、质朴。院里种植的法桐茂密而茁壮,苍翠的枝叶遮掩了有些班驳的铁栅栏,简单的伸缩门旁挂着白底红字的禹城市委牌。
质朴小楼修修补补31载
今年70岁的关明清退休前是禹城市委财务科科长,从1970年退伍参加工作到2006年退休,他在市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36年。“禹城市的干部数我在这个大院里的时间长了!”关明清回忆,几十年里,他亲眼见证了市委大院的变迁。4月21日,关明清向记者介绍,1970年,当时的市委还是在老城里的城关公社,几排平房、一圈院墙就是如今两大院的办公点,那时人们还称呼为县委和人委。由于当年的房屋都是苇子顶,年头长了部分房屋出现漏雨情况,办公室的土地面也是泥泞不堪。于是,1974年,当时驻地在禹城市的923炼油厂捐资为县委县府建设了三座两层高的小楼。
“当时的县委县府加上几个单位一共才90多人,三座小楼绰绰有余。”时任禹城县委书记的孙清明回忆到,搬进楼房办公那天,机关干部们都兴奋不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三座小楼已经不能满足办公需求。1983年,县里投资80万建设了沿用至今的办公楼。“当时为了省钱,县委成立了专门的督导小组,除了盖楼这样的技术活交给建筑队,其余工作都是小组自己操办,螺纹钢、砂石料等等都是我们货比三家选最实惠的进料。”关明清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1993年,禹城撤县设市。大院再次进行了修缮,砖墁地修成了油漆路,墙基易潮处贴上了瓷砖,原来的灰白色墙体也刷成了朱色。几年后,围墙换成了铁艺栅栏,并将原来绿色的木门和窗户换成了白色的铝合金门窗,县委大院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小楼“蜗居”着
390多名工作人员
就是这样一栋质朴的小楼,“蜗居”着禹城市委22个部门390多名工作人员。推门走进宣传部新闻科,环顾屋内,桌椅陈旧,几处墙角的石灰粉已经掉落,水泥的地面坑洼不平。目测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却挤放着5张办公桌、一个铁皮柜还有一个木头柜,木柜上还刻有五角星以及“县委”、“为人民服务”等字样。“我们这里的办公室都是这么挤,办公家具也是用了20多年的,但这些并不影响我们正常工作。”新闻科科员邵思义说,隔壁组织部考评办的阳台上都放了两张办公桌,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四处透风。
30年前,大院门前的行政街是小土道,周围是成片的麦田和几个大型粮仓,以平房为主;30年后,柏油路直通南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座不老的风景,让见惯了现代社会豪华楼堂馆所的人们倍感亲切,群众来到这样的县委大院,能方便亲切地找到书记。“与一些门难进、事难办的豪华办公大楼相比,老院子里散发的亲民味更接地气、得人心。”来市委办事的档案局退休干部崔藏水对记者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