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导向”作为创建抓手
让文明成为城市“新常态”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部门多、见效时间长,必须统起来抓、分开来做。创建文明城市还是一项持续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创建不是目的,关键是着眼长远,探究根源,建章立制,让创建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定化、常态化、机制化,以满足市民在新常态下的新希望和新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使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能够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标准和程序,关键还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从问题入手。这种“倒逼法”是对我市干部作风的检验。我市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总要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市区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杠杆,深入践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全民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我市构建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体系,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机制,同时,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创建文明城市已逐步成为大家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树立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着眼于问题“早发现”,深入查找文明城市建设的漏洞,坚持整治与长效相结合,全力突破薄弱环节,积极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文明水准的突出问题。
为破解农贸市场、餐饮摊点群管理难题,高新区从解决根源入手,出台了《高新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办法》、《高新区饮食摊点群管理办法》,对农贸市场、餐饮摊点群建设(设立)管理和经营标准进行了规范。新建的丁家农贸市场能解决周边十几个小区两万多市民的“菜篮子”问题。
潍城区将事关市民幸福指数的12项“老大难”问题,作为创建惠民的重点逐一整改解决:针对烧烤污染问题,区城管执法分局开展了“禁烟行动”,基本实现了室内无烟烧烤;针对卫生死角问题,区环卫处建立起街道保洁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热线及案件回复率、群众满意度达100%;针对公共场所不足问题,区园林管理处倾力将自怡园打造成群众理想的健身场所;针对交通不畅问题,区交警大队积极开展城区交通组织“微循环”建设……
2014年10月23日,市交警支队停车场管理科、设施大队以及奎文交警大队一中队的民警来到了奎文区四平路和东风街交叉路口东北角的停车场。民警表示,这里的收费公示标牌是无效的。路口四个角上的停车位都是免费的。市民对此拍手叫好:公共资源,岂容用来谋取私利?
围绕文明创建的红线,不断创新载体,我市在体制建设中,既有群策群力的集中会战部署,又有日行一善的文明细节设计,力求做到“全覆盖”.路面有垃圾就有人清理,河道有排污就有人追查,路口有违章就有人规范,街面有占道就有人管理。城市文明就是这样在细节的管理改善中不断提升,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将民生福祉作为贯穿创建工作始终的红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民生至上,大力提升民生福祉,让城市以更多的美好回报一域之民,让人民更幸福、让城市更文明。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潍坊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新起点。这是褒奖也是考验。我们要冷静对待荣誉,理智看待成绩,坚决摒弃“牌子到手、工作到头”的思想,坚持做到工作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步子不停,进一步找准差距和不足,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市上下都在凝聚着新的共识和新的信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