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这样一个行业,主营是为其他企业供给特定时代(上市之前)的发展资金,然后捎带供给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增值服务——大部分的可能连一点增值服务都没有供给,投资期为几个月至三年,便能获取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毫无疑问,确定是所有的资金都会往这个行业涌。
推荐浏览
- 高层密集调研 从紧政策或告段落湖北变卖国企输血12万亿投资打算水皮:股市头悬堰塞湖 谁在砸盘房租暴涨利益链调查 泡沫论疑问朝鲜男足编织袋秒杀国足LV(组图) [微博]祝宝良:统计局终于靠谱了
- 邹城大束镇“休闲采摘游”红红火火
- 机构热议:物价回落“拐点”何时出现?
- 炒股何时才能再成“全民爱好”
- 提前退休者获一次性补贴需缴个税 20万缴纳一万
- 短暂休整不改大盘上扬势头 8月将延续上涨趋势
- 央行:台湾何时开放国民币存款等业务尚需协商
- 评论:存款筹备金率何时再出场
但是,这正常吗?
眼下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是如此,根据深圳交易所的统计,从创业板首批22家股权投资基金进入的时间来看,截至2009年7月底申请上市时进入不满三年的有16家,上市前一年进入的有4家。最夸张的是,截至2009年6月创业板报送材料之前,仍有两家投资者成功挤上了首批创业板的末班车。
在2009年完成定价的42家企业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4.46倍,至2009年12月31日收盘,上市的36只个股平均市盈率高达105.38倍。按照被投企业的发行价盘算,其中三家券商直投子公司平均获得了4.78倍的投资回报。
“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能铤而走险。”正如这句名言一样,宏大的财富光环之下,社会精英二代、退休官员、保荐机构、民间资本纷纷参加这一范畴,处所政府领导基金、券商直投等机构借道明规矩入场,而“蒙面股东”和违规代持股东则借道潜规矩潜入。
在专业的人士眼中,以后的PE必定往两极发展,一是往前端迈进成为风险投资(VC),VC需要对行业未来发展有必定洞察力;另一种是往后端挺进,成为并购基金,并购基金需要非常强的金融与产业懂得才能。至于中间阶段的,也就是现在潜规矩风行的范畴——看好一个项目或范畴,拼搭起一个基金团队,定向募集相应资金,全部投到项目中,跟踪几月后上市退出,获得相应高额回报——这只是一种玩法,不会成为PE的主流情势。
一位PE工作者的十年:成本攀升
“近两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最热的不是股市,而是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作为一名接触创投行业十余年“老人”,深圳某创投公司董事长肖先生颇为感叹。
1999年,深圳市委组织部和深国投决定对选定的储备人才进行培养,肖先生因此获得了一个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深造的机会。当时,美国创投行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中国,肖先生接触到了许多关于创投的新鲜思想。
回国以后,肖先生就开端关注创业投资,虽然当时他并不在投资部,但出于兴趣,他收集材料,撰写调研报告和投资建议书,接连两次向公司推荐优良的投资项目。
2000年,深圳创投公会成立的当年,有近50家创投企业及相干中介机构入会,而到了2001年,深圳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有190多家。
由于互联网泡沫的幻灭,自2002年开端, 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行业进入了低谷和冰封期,由于创业板推出被无穷期延后,全部行业中投资的案子少之又少,很多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或转型主业,改做股票、房地产等业务。
2002至2004年间,肖先生参与管理了很多被投资企业。这段经历使他接触到了许多做实业的人士,对实业界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在此期间,“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生存艰巨,一些瞄准创业板的公司也逐渐消散。”
投资界人士也表现,在2005年之前,创投公司投资的案例很有限,创投机构投资的价格也很低,市盈率大概在2-5倍之间。
至于PE则起步更晚,2005年以前,进入中国的外资PE只有华平、新桥、凯雷等少数几家。从2005年开端,外资PE基金进入中国增多,并逐渐替代VC成为中国市场投资基金的主流。目前,全球最大的四家PE基金:黑石(Black Stone)、凯雷(Carlyle G roup)、KKR以及德州太平洋(601099,股吧)团体(TPG)都已进入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