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开始,边瑜就一边打工一边念书,从那时起,她就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一直规划到我50岁。”
在逆境中成长的边瑜背后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别人问起她总是一笑而过。现在,这个外乡来的“打工妹”正带领着更多的姐妹在大唐闯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融入大唐的“外乡人”中,还有一群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常年在大唐做袜子生意的外籍人士。
45岁的菲律宾大妈Joie2013年来到大唐。
坐在堆满袜子的办公室里,Joie用英语嘟囔着自己好像又胖了。Joie所在的KSL公司是一家美国的制造商和进口商,在菲律宾和中国南京都有工厂。去年初,公司将Joie调任至大唐,此前她从事市场销售达10多年。
按照Joie的说法,自己大部分时间“宅”在分公司里,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把关。
现在,这个菲律宾大妈正努力融入大唐,她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一样,积极开拓着自己的“中国圈”。
启示:政府牵手企业打造区域品牌
大唐孕育了“大唐袜业”,让这个世界袜业的制造中心打上了城市名片,成为品牌效应的成功案例。而这背后的“推手”则是政府。
2013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袜业博览会在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袜业市场开幕。诸暨市全力打造“大唐袜业”这一区域品牌,政府投资2亿多元,以“大唐城”及其图形符号,作为集体商标。
诸暨大唐袜业市场管委会工作人员陈广伟告诉记者,“包括袜子、原料、纺织机械、物流四大板块,市场从袜子的生产到销售配套设备都能采购得到,一年销售额100多个亿。”
这意味着,在政府的引导下,袜企正从“零品牌”低价抢单,转向抱团出国推品牌。区域整体品牌的“大手”,也牵起企业单体品牌的“小手”,一同走上升级之路。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唐袜业以集群优势著称,中小企业居多,个体的实力和远见都比不上真正的一流袜企。那么,如何竞争呢?抱团,这是很好的思路,十分符合大唐袜业的特点。”
“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的联合很难,这里涉及到投入产出、保密性等原因。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搭建公共平台,推动大唐袜业在产业文化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杨世滨认为,袜子文化落实到产业,就是品牌,这些都是大唐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大唐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什么?
“在转型期间,政府应该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给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进行再创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认为,大唐建镇25年,其产业的发展是企业、企业群与政府互动,制造与市场互动的结果。在这种互动中,企业、产业链、政府各有分工,袜子企业织袜子,产业链的其他企业提供袜机、原料、加工、包装、销售、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而政府通过建设专业市场、举办国际袜博会,将全球的市场需求吸纳到这个中国东部的小城镇。这样的发展经历显示,即使是传统行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制造,也能在全球化中赢得优势地位。
“我们就是要栽一棵区域品牌的大树,让企业在下面乘凉。”大唐镇党委书记何平光告诉记者。延伸阅读:【走浙闽看民营】一双袜子的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走浙闽看民营】一双袜子的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走浙闽看民营】浙江大东南:一张薄膜的三次转身 相关阅读